长寿村家门前不远处即是连片的茶山唐义发

唐义发老人精神烁烁,胃口一直都很好,喝茶更是每日必修,家门前不远处即是连片的茶山。

4月11日15时30分讯在距离重庆主城约20公里的巴南二圣,有一个著名的“长寿村”——巴山村。巴山村共有3900多名村民,村民普遍都很长寿,70岁以上有统计的老人就达700多个。单是该村垭口合作社126名社员里,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10多个,90岁以上的老人就达4个,且几无重大疾病案例。据说,巴山村的老人普遍长寿、体健,跟他们爱喝茶有关,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为此,记者走访了几户长寿老人家庭,探访了巴山村长寿老人们的“神奇秘密”。

长寿村家门前不远处即是连片的茶山唐义发
  这只盖满茶垢的烧茶杯,伴随唐义发老人走过近一个世纪的时光,如今已被唐家子女当作珍藏的宝贝。 记者 赵铁琥 摄

世纪老人:最宝贵的是那盏老茶杯

记者走访的第一户长寿老人家庭是垭口合作社著名的五好家庭。爬过院门前的斜坡,远远就看见唐义发老人坐在院子里边,晒着太阳,笑眯眯地看着我们。

听见记者进门,唐义发的大儿子赶紧从屋里走出来,告诉我们唐老虽然身体倍儿棒,但听力已不大好,听见我们问“爱吃什么”,唐老频频点头,说“不累不累”。

1922年出生的唐义发到2016年已经94岁了,按照中国人的算法,他已经在过着95岁的日子。从1922年到2016年,唐义发几乎见证了从辛亥革命以后到新中国建设的全部历程,堪称是一位“世纪老人”。

而眼前的唐义发,看不出历史留给他的任何波澜,眼神祥和并且慈爱。

唐义发的大儿子告诉我们:“他不仅身体好,食量也特别大,碰到家里做了他爱吃的猪心和板鸭,能吃两碗饭,比我的胃口还要好。但是,他不爱喝水,每天就好喝几杯茶。”说着,他拿出了唐老的“珍藏”——一只满是茶垢的杯子,这个茶杯,伴随着唐老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时光。

唐义发一家,也是村里著名的种茶户,耕耘着12亩茶园,种植着巴南定心原料茶,每年2-4月能为家里带来近4万元的收入。“反正我们这辈子都跟茶在一块,平时工作就是种茶,生活每天也都煮茶喝,说不清长寿跟茶有没有关系。”大儿子说着,又把唐老心爱的茶杯小心地捡进了屋里。

 
  93岁的李栋梁老人与茶结缘已经80余载,不仅精神头好,且心态年轻,常说自己并不老。 记者 赵铁琥 摄

长寿食谱:每天4两酒、3杯茶

今年已经93岁的老人李栋梁精神矍铄、面色红润,看见记者走进院落,利索地搬出长条凳请记者“快坐坐”,随即憨厚一笑露出仅剩的几瓣牙齿。

谈起长寿,李栋梁并不觉得自己老。“我每天还要自己劈柴呢,我给你演示演示。”说时迟那时快,他就拿起柴刀把一根长竹枝一劈为二,惊得记者目瞪口呆。李栋梁嘿嘿一笑,忙招呼家人给记者端茶来。

记者注意到李栋梁手中的茶杯,问他是不是日常也爱喝茶,听到这,李栋梁来了精神,说自己与茶结缘,已经八十多年了。从十二三岁起就在巴南二圣山上种茶,从最初的川茶到现在的定心原料茶,品种的改良和升级他都一一见证。这八十多年的种茶、养茶经历,也让他养成了戒不掉的饮茶习惯。

“现在啊,我每天就是4两酒、3杯茶,各人酿酒、各人种茶,各人喝。”李栋梁一边比划,一边又嘬了一口茶。

 

  陈栋梁老人行动利索精神十足,为表明自己身体倍棒,现场独自为记者演示起了劈柴削竹等农活手艺。记者 赵铁琥 摄

村支书揭秘:养人如养茶 养得出好茶 就养的出长寿老人

 

 

一个小小的合作社(生产队)就有30多位70岁老人,其中10多个80岁以上、4名90岁以上的,这究竟是巧合还是确有玄机?巴山村村主任刘观良为记者揭了密:“我也觉得黑奇怪,但后来我想了哈,养人和养茶是一回事情。养茶对气温、空气湿度、土壤几方面要求都黑高,这就跟养人一样的嘛。我们这里是茶山,栽得出定心这样的好茶,就肯定养得出长寿的老人嘛。”

为了验证这一说法,记者专门采访了巴南二圣白象山茶园的茶师,茶师介绍说,定心茶对种植环境要求特别高,15-20℃的气温最适宜,空气清新且最好伴有云雾遮盖,土壤不能有污染,PH值在4.7最为适中。而这样的环境,大多出现在北纬30°左右,也正是最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带气候条件。

“也许这二者之间还真有关系。”茶师杨师傅说他跟定心茶打了这么多年交道,这才发现“原来好茶真能喝出‘好人’来”。

标签:长寿村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