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陨石成华师镇院之宝(图)

 

双陨石成华师镇院之宝(图)

阳江陨石

双陨石成华师镇院之宝(图)

梅县陨铁

陨石是流星体穿越大气层未燃烧完而降落地面的部分,与小行星、彗星一样被认为是太阳系的“考古”标本,对研究太阳系生命起源与演化及促进空间技术的发展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流星体能真正落到地面成为陨石的数量非常有限,而在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就有两位“天外来客”隐居多年:梅县陨铁和阳江陨石。一所学校拥有两大陨石,这在高等师范院校中很难得。作为实验室里唯一可以触摸到的天体,双陨石被誉为“镇院之宝”。

  阳江陨石:小巧玲珑,来自远古

  陨石通常以降落处地名命名。据《阳江文史》记载,1954年4月12日早晨,阳江陨石坠落于阳江县大泉乡店前村附近,在附近犁田的农民称其像火球般急剧坠入田中,引发巨响。1954年,中共阳江县委将陨石移交给华师地理系。《中国陨石总论》根据阳江陨石的标准矿物含量将其划分为H5球粒陨石,来自小行星带,宇宙射线暴露年龄为90万到1000万年。

  上世纪六十年代,陨石被一分为二,一截送给中国博物馆,一截仍保存在地理系地质标本室中。这块保存在实验室里的褐色立方体陨石只有篮球大小,重20千克,显得小巧玲珑。地科院多数学生都亲手抱过它,学生小黄骄傲地说:“我们在实验室里就能与‘神秘’的天外来客亲密接触。”学生小刘笑称:“记住陨石的基本特征,说不定以后还能发现被埋没的陨石呢!”

  梅县陨铁:四五名壮汉都搬不动

  梅县陨铁在1915年以前坠落于梅县丙村石莨上五谷坑山沟里,1954年运至华师,现保存在该校地理科学学院右侧的楼梯口处。透过密封的玻璃,可以看见一块略呈海绵三角形石头,外表呈铁黑色或钢灰色,有大小气孔和化学风化痕迹,局部有高温熔化后的黑色胶结外貌,不清楚的人以为它有辐射,不敢太接近。

  梅县陨铁在学术上有争议,有学者认为它只是古代铁。它虽然在学术上不及阳江陨石般备受关注,但却以重量闻名。这块“丑石”虽算不上庞大,却足有374公斤。地科院钟巍教授说:“把它转移到楼梯口时,四五名壮汉都搬不动,只能用推。”

  当年澳门培正中学地理老师黄就顺前来参观时,曾表达取一小块回去做标本的意愿,系主任刘南威叫人取样,但无论用大铁锤怎么砸,都无法从大陨铁上砸出碎片。事实上,梅县陨铁并不完整,在运来华师前,已被当地村民凿去三分之一去作墙角用。至于当时用什么方法凿开陨铁,至今仍是个谜。

标签:双陨石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