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五虎上将
目录
- 1五虎上将简介
- 2干将陈诚
- 3忠将顾祝同
- 4福将刘峙
- 5飞将蒋鼎文
- 6虎将卫立煌
五虎上将简介
蒋介石的军事集团里战将如云,内有五人能征善战,屡被重用,人称“五虎上将”:“干将”陈诚、“忠将”顾祝同、“福将”刘峙、“飞将”蒋鼎文、“虎将”卫立煌。五人后来都担任过战区司令以上高职;刘峙曾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徐州“剿总”司令;顾祝同曾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蒋鼎文曾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冀察战区总司令;陈诚曾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参谋总长;卫立煌曾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东北“剿总” 司令。
干将陈诚
陈诚(1898年1月4日-1965年3月5日),字辞修,浙江青田人。中华民国陆军(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历任台湾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中华民国副总统等职。陈诚主政台湾期间,在民生、军事、经济各方面皆有政绩,对稳定国民党政府在台统治作用甚大,台湾民众称呼其为“陈诚伯”。陈诚是蒋中正的亲信,也是自黄埔军校成立后蒋中正执政的心腹之一,有“小委员长”之称。国民革命军内部由陈诚领导的派系亦有土木系之称。
早年经历
陈诚于1922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炮科。之后在浙军、粤军任排长、连长。1924年入黄埔军校当炮兵教官,任特别官佐,炮兵营连长、营长。北伐时任总司令部参谋;团长,第二十一师师长。
中年经历
北伐后带领第十一师参加蒋桂战争,中原大战时因功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军长。陈诚是国军中的干将,参与多次围剿红军,曾分别任各路总指挥。1935年第五次围剿红军时,任前敌总指挥,攻陷广昌、瑞金重镇。之后曾任“晋陕绥宁四省边区剿总总司令”,进剿陕西红军根据地。 西安事变时,陈诚与蒋中正同时被扣,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对蒋极大忠诚。西安事变后,陈诚负责改编张学良、杨虎城部队。中国抗日战争时,任第三战区前敌指挥,武汉卫戍总司令,第六、九战区司令等职,参与过的大战役有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
1946年5月,陈诚任参谋总长兼海军总司令,力主对中国共产党用兵,曾经在《中央日报》上宣称3个月“剿灭”中国共产党。之后指挥国军向解放区进攻被挫。1947年,陈诚升任一级上将,并在8月29日以参谋总长兼任东北行辕主任,上任后撤销东北保安司令部,由行辕全权负责东北军事政治。陈诚则在中国东北地区人事大搬风,原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离开沈阳去北平,原副司令长官郑洞国改任行辕副主任。陈诚撤换在四平街击退林彪共军、获颁青天白日勋章的陈明仁,最令东北国军将领不服,影响陈明仁日后在湖南投共。1947年秋,陈诚调兵进入东北试图打通北宁线,东北野战军同时发起秋季攻势,陈诚作战失败,国军被歼灭6万9800人。当时东北百姓有云“陈诚真能干,火车南站通北站”以讽刺陈诚的打通北宁线的作战目的没有达到。
1947年12月,东北人民解放军发动冬季攻势,导致新五军被歼,震憾东北行辕与南京中央。愤怒的蒋中正亲率国防部作战次长刘斐、陆军副总司令范汉杰赴沈阳开会,追究东北1947年冬季战役战败责任。在会议中,陈诚表示曾经要求廖耀湘驰援新五军,而廖耀湘坚决表示没收到相关电报。在南京的东北“国大”代表也要求“杀陈诚以谢天下”,在将帅不和的情况下,陈诚离开东北去往上海治病。《新华日报》发表评论《教师爷走了》以京剧打渔杀家中的教师爷来讽刺陈诚。5月,陈诚在病中免职。10月,到台湾阳明山养病。
1948年12月29日,蒋介石公布由陈诚出任台湾省政府主席。陈因事前未被咨询,对此人事命令感到困惑,打算婉拒。蒋函电陈诚,“如何不速就职,若再延滞,则夜长梦多,全盘计划,完全破败也。”
1949年1月5日,陈诚在台北接任台湾省政府主席兼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蒋催促陈就任,足见蒋对于安排陈主政台湾之急切与重视。1月11日,蒋介石致电陈诚,指示治台方针六点。随后,蒋指示陈诚在台湾实施耕地三七五减租条例,视情况在台湾发布戒严令。1月12日,蒋告诫陈诚,“台湾法律地位与主权在对日和会未成以前,不过为我国一托管地之性质”,何能明言作最后之堡垒与民族复兴之根据。1月21日,陈诚自台北飞杭州迎候蒋。3月13日,蒋经国在溪口随侍蒋介石时,发电宋美龄:“陈(诚)在台湾恐亦不能持久”3月24日,陈诚自台湾赴“溪口”。5月19日,陈诚颁布《戒严令》。6月8日,蒋经国随蒋介石抵台湾高雄刚逾两周,致函蒋介石:“辞修(陈诚)先生恐难负治理台省之重任,俞大维先生实为主持台省行政之适当人选。”8月,陈诚兼任东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坐镇台北,指挥东南区战事。陈诚主政台湾一年间,两次召集全省行政会议、实施入境管制、粮食增产与整顿公营事业、实行三七五减租、改革币制、推行计划教育,并准备实施台省地方自治。
1950年3月15日,蒋提名陈诚继阎锡山任行政院长,经立法院投票同意。陈诚名副其实成为蒋中正政府第二号人物。1954年,蒋中正连任中华民国总统后,他担任副总统,直到去世。1955年7月,石门水库建设筹备委员会成立,以陈诚为主任委员。1957年10月的中国国民党八大,获蒋中正提名为副总裁。1958年7月15日,陈诚二度出任中华民国行政院院长。
迁台后,陈诚主张“人民至上,民生第一”,实行土地改革、三七五减租、改革币制,发行新台币、之后又实行耕者有其田,提出“以农业培植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他也曾任中国国民党副总裁,有论者认为在陈诚去世前,中华民国政府可说是蒋陈共治时期。
蒋陈政治,表面上两人没有明显的分工,但由于陈诚在大陆撤台部队系统中,仍有过半影响力,撤台初期的海军总司令桂永清、空军总司令王叔铭,以及参谋总长周至柔都是陈诚人马,只有陆军总司令孙立人是“外人”。蒋中正是总统,中国国民党总裁,军队与党务并不假手他人,陈诚在台湾政绩主要属于经济跟民政。此时期相对于蒋中正,陈诚的声誉乃是来自民政与经济,跟大陆时期可谓大相迳庭。
陈诚虽对蒋中正绝对忠诚,但在人事上并非没有自己意见。此其在俞鸿钧内阁下台后,陈诚以副总统兼任行政院长。俞鸿钧内阁之教育部长是张其昀,蒋中正希望张能留任教长,曾亲自与张拜访陈诚;但陈诚认为国立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更为合适,予以拒绝,蒋也只好接受。
土地改革
1950年,陈诚接替陈仪担任台湾省政府主任。由于当初国民党在中国大陆之所以在乡村失利,是因为土地改革失败,因此被中共趁隙利用,使之不得民心。痛定思痛后,决定在台澎金马地区施行“土地改革政策”。
第一阶段:三七五减租
在日治时代中后期,因为佃农必须有土地耕作方能维生,但在地小人稠情况下,许多拥有超过四甲土地(农地)以上的地主,可以凭喜好选择谁来承租,而且条件苛刻;佃农必须将所获除了部分留存作种之外,一律缴给地主,许多佃农一年辛苦下来,三餐连喝米粥都是奢侈。陈诚立刻大刀阔斧的要求地主不得强迫全缴,佃农只须缴交37.5%给地主,15%作种,其余可以自用。于是佃农生活大为改善,不用贫苦饥饿工作,陈诚甚至还率领农粮公署等人员亲自巡查。
第二阶段:耕者有其田
三七五减租之后,大部分地主因为害怕受处分,于是主动与佃农签约,只要佃农耕作若干时期,该田地便属于佃农,不必再缴租。于是部分佃农转而成为“自耕农”,生活大为改善,也有余钱可存款。农业产值大为提升,许多佃农都非常感激此政策。
第三阶段:公地放领
陈诚下令清查可用之土地,若是无主地或是邻近私有地之国地,便开放让农民贷款购买,分多期缴清且利率低。农民开始向各地农会询问,若手上有余款,就申请购买,各地农会出售较新式的农具,也派员开课教导如何使用。到了农业机械化后期,农民可以用余钱改善生活之外,还能够投资。国民政府为了补偿地主,以四大国业股票(塩、纸、农林、工矿)售予。
施行结果是非常成功,也开启了日后台湾工业化的经济起飞的基础工作,于是在1970年代以后之“三年经建”、“六年经建”、“十大建设”、“十二年经建”'等都顺利展开。
晚年经历
1959年5月20日,蒋经国函电宋美龄:
“二中全会已完满闭幕全会一致主张父亲于明年连任总统后因父亲指示对此事不宜在此时作决定故未作决议惟在陈副总裁政治报告决议中指出总裁之领导将决定国家民族之前途只要我海内外同胞有此要求总裁对于复国建国之艰巨责任自不容诿卸余情函禀敬请福安儿”
1963年12月,副总统陈诚因病请辞兼行政院长职务,严家淦继任院长。1965年3月,陈诚副总统逝世,蒋极感悲恸。3月5日,陈诚因肝癌去世,然而其遗嘱只字未提“反共”及“反攻大陆”等政治字眼,蒋中正虽对此有保留意见,但最终还是决定原文公开。陈诚死后,蒋中正曾题一挽联:
“
光复志节己至最后奋斗关头,那堪吊此国殇,果有数耶
革命事业尚在共同完成阶段,竟忍夺我元辅,岂无天乎
”
台北县泰山乡(今新北市泰山区)曾有陈诚墓园。1995年8月,陈诚骨灰迁移到高雄县大树乡(今高雄市大树区)佛光山。
忠将顾祝同
顾祝同(1893.1.9-1987.1.17),字墨三。江苏省安东(今涟水)人。保定军校第六期毕业。曾任黄埔军校教官、教导团营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师长,素有“驭将之才”声誉。先后参与东征、北伐、军阀混战,“围剿”红军。抗战期间,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兼江苏省主席,奉蒋介石密令,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黄埔嫡系将领中,顾祝同初为“八大金刚”之一,后又列名“五虎上将”,国民党军政高层“军中圣人”。
早年经历
顾祝同十九岁入读江苏陆军小学,辛亥革命时陆军小学停课,顾祝同参加推翻满清的革命。
1912年加入国民党,后毕业于武昌预备军官学校,再升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科毕业。1922年赴粤,加入粤军二军任参谋。
中年经历
黄埔军校成立后,调任军校战术教官,管理部主任。1925年东征陈炯明时任教导团营长。北伐时升任师长、军长。之后参加中原大战,任十六路军总指挥。
1931年,任国民政府南京警卫军军长。12月15日,蒋介石召开第四十九次国务会议,任命顾祝同为江苏省政府主席。
1933年,指挥第四、第五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
1935年晋升上将、主管四川、西康、贵州军政。抗战时期任第三战区司令,主持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东南五省抗战长达七年。新四军事件时,顾祝同主要负责包围新四军及扣押叶挺。
1946年,顾任陆军总司令,郑州绥靖公署主任,负责指挥进攻山东中共军队,遭遇孟良崮战役大败(顾祝同、汤恩伯、张灵甫、黄百韬、胡琏指挥),精锐之国军整编七十四师被歼。
1948年,改任参谋总长。
1949年1月25日,蒋介石希望顾祝同“电令李文,指挥北平中央各军”,积极准备战斗。2月12日,蒋经国奉蒋介石命电告顾祝同:建议其通知刘安祺将军,“在未奉命令之前,暂勿撤离青岛”。8月23日下午二时,蒋自台北飞抵广州,先行往访李宗仁、阎锡山,继召见刘安祺、顾祝同等,面询军事部署实情,指责顾祝同对广州保卫战之处置太不负责,命其立即改正,切勿再命刘安祺部北调为要。10月8日,顾祝同向蒋介石电称:“粤省西北与湘、黔军事,已趋劣势;请毅然复任总统,长驻西南”。1950年3月,赴台兼任代国防部长。
晚年经历
1954年,晋任陆军一级上将。1956年,任国防会议秘书长。1967年,调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72年,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87年,病逝台北,享寿94岁。
福将刘峙
刘峙(1892年6月30日-1971年1月5日),字经扶,江西吉安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曾任黄埔军校教官,参与北伐、中原大战等多场战事,甚为得到蒋中正赏识。抗战时曾任第一战区第二集团军司令,第五战区司令。1948年被任为徐州剿共总司令,被解放军全线击败。1954年到台湾,至1971年病逝。[1] 民国江西五上将之一,素有北伐中的“福将”、中原大战中的“常胜将军”、抗日战争中的“长腿将军”和国共内战中的“败将”之称。
早年生平
刘峙出身一农民家庭,其父早亡,由祖父养育。年幼时受私塾教育,曾东渡日本,适值日本驱逐中国留学生而回国。之后入读湖南陆军小学,进入武昌陆军中学。1914年底入保定军校,第二期步科毕业。毕业后到广东,先于岑春煊部下任参谋,之后又到云南滇军朱培德部下任连长。于护法时期随军到广东,曾与陆荣廷及陈炯明等作战。
初年军事生涯
黄埔军校成立后任战术教官,兼参谋科长。黄埔官兵成立教导团时,刘峙任营长,与陈炯明作战时曾有战功。1927年黄埔党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刘峙任第一师副师长,后升任师长,北伐时攻打武昌、南昌等地,升任第一军军长。北伐成功后国军缩编,刘峙被任为第一师师长。之后发生蒋中正与桂系之争,刘峙被蒋任为第二路军总指挥,进攻武汉,成功击败桂系。
1930年,“中原大战”结束后,刘峙任驻豫绥靖公署(1937年春“西安事变”结束后,扩大为豫皖绥靖公署。)主任,兼河南省政府主席。蒋任刘峙为第二集团军总指挥,在战事中取得连场胜利,之后任河南省主席,陆海空军总司令。1932年至1934年,参予对红军围剿,成功击破红四方面军根据地。蒋中正曾以河南新集改名经扶县以志其功。
后期军事生涯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抗战初期,刘峙任第一战区副司令,兼任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在平汉铁路北段地区指挥作战。刘峙负责守卫平汉路,被日军击败,从保定一直撤退至石家庄,事后被撤职,改任重庆卫戍司令。
1941年6月,日军对重庆发动大空袭,发生隧道惨案,身兼防空司令的刘峙受压被撤去防空司令职务。
1945年2月,接任李宗仁为第五战区司令。日军投降后,动员战争初期任郑州绥靖公署主任,作战不大光荣。下辖原第一战区及第五战区。
1946年,进攻位于中原地区的李先念部共产党军队,共产党军队中原突围。
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突破刘峙封锁,成功作战略转移,进至大别山一带,威胁南京。刘峙被免去所有职务。同年在原籍江西省吉安县当选为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
1948年6月,再被蒋中正任为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下辖80余万人。国军在徐蚌会战中战败,而刘峙单独得以安全脱离,再被撤职。
战后岁月
1949年到香港,1950年到印尼以教中文为生。1953年获准赴台,任总统府国策顾问,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获颁青天白日勋章。定居台中。著有《我的回忆》等。1971年1月15日病逝于台中。
评价
刘峙军事生涯早年颇有战功,在北伐及中原大战时皆有胜果,因而甚得蒋中正器重。但到抗战以后则屡战屡败。
一般人对于刘峙,认为他是有著名“福将”而非“能将”,他之所以有福,是因为那时碰上之对手不是劲敌,所以在北伐靖乱多次战役中,他才能有好表现,立下不少战功。坐镇中原达7、8年,稳重有余,作为不足,说不上有什么建树。暗指他其实庸碌无能。
刘峙在抗战初期之表现,更令他被讥为“长腿将军、长败将军”。刘峙虽屡战屡败,偏受蒋中正重用,连宋美龄都劝道:“外边闲话很多,刘峙恐不能再指挥作战吧?”但蒋中正却不以为然说:“刘打仗是不行,可你说,将领中还有谁比刘更听话?”
飞将蒋鼎文
蒋鼎文(1895-1974),字铭三,浙江省诸暨人。国民党“双料”高级将领,在国民党军队内部,他不仅被称为蒋介石的“五虎上将” 之一,而且还被称为是何应钦的“四大金刚”之一。早年毕业于浙江陆军讲武学堂。曾参加讨伐陈炯明、北伐战争、蒋桂战争、蒋冯阎战争,第三、第五次对中共 “围剿” ,并参与过镇压福建事变。抗日战争期间,历任第4集团军总司令、西安行营主任和第十、第一战区司令长官。1944年,带领的部队在豫中会战中轻易被日军击败,引咎辞职。1949年3月去台湾,任东南区点编委员会主任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等职。
生平
幼读私塾,后入翊忠书院。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后投笔从戎,在杭州参加学生军。
民国元年(1912年)入绍兴大通陆军中学堂,后转入浙江讲武堂。
1914年毕业后入浙江督署守备队,历任排、连长。1915年去广东,供职于援闽浙军总司令部。
1919年投广东护法军政府。1921年任非常大总统府参谋副官。1922年任北伐军滇黔赣军第一路司令部参谋。
1923年3月任大元帅大本营兵站总监部参谋。1924年5月任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第二学生队区队长和教官。10月任军校教导团第一营副营长兼第二连连长,参加了平定广州商团叛乱。
1925年2月参加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淡水之役,营长沈应时受伤,乃升任营长;棉湖之役身负重伤,伤愈后升任教导第一团中校副团长,不久任第二师第五团团长。10月第二次东征时留守广州。
1926年7月参加北伐,10月攻克武昌后,任收编委员会委员。
1927年1月升任总司令部直属伤兵团少将团长;4月攻克南京后,任南京警备团团长;8月任浙东警备司令兼宁波市公安局局长;10月26日任第一军第一师师长。
1928年1月任第一军副军长兼第一师师长,并参加第二期北伐。同年7月25日因北伐完成,各军缩编,任第九师师长。
1929年3月率部平定桂系武汉事变后,任第二军军长。后又参加了讨伐石友三、讨伐唐生智的战役。中原大战爆发后,率部讨伐冯、阎,战后进驻洛阳,兼任陇海路西段警备司令。
1931年7月任第四军团总指挥,率部进入江西,参加对中共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
1932年1月日军进攻上海,蒋鼎文率两部增援十九路军,停战后,担任上海守卫。6月任津浦路南段警备司令。同年冬兼任川湘鄂赣皖苏浙七省水警总局局长。
1933年春兼任武汉编练处处长,9月参加第五次围剿,任五省剿匪军北路军前敌总指挥兼第二路军总指挥。同年11月率部镇压闽变。
1934年2月任剿匪军东路总司令兼第二路军总指挥,再度对中共中央红军进行围剿,10月共军向西突围而逃。11月27日改任驻闽绥靖公署主任。
1935年4月3日授陆军二级上将衔。11月选任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
1936年7月任国防会议委员,12月任西北剿匪前敌总司令,督师围剿陕北红军,西安事变中被扣押,后受张学良委托,往返西安、南京,传达蒋中正手令。
1937年抗战军兴,10月4日任第四集团军总司令,11月17日特派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安行营主任。
1938年6月任陕西省主席兼中国国民党陕西省党部主任委员、陕西省保安司令,11月兼任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
1939年2月任第十战区司令长官。1941年5月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安办公厅主任。
1942年1月12日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冀察战区总司令,驻洛阳。
1944年春,日军开始贯通大陆作战,蒋与副司令长官汤恩伯指挥所部与日军激战于豫中、豫西,是役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力战殉国,7月蒋鼎文因豫中会战失利引咎辞职,任军事参议院参议。
1945年5月选任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同年赴上海,弃官经商。
1947年1月游历欧美,回国后于1948年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并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顾问。
1949年7月任国防部东南区点验整编委员会主任委员,8月赴台湾。退役后任总统府国策顾问、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委员。
1974年1月2日病逝台北。
虎将卫立煌
卫立煌(1897~1960),国军名将,中华民国高级将领,爱国人士。字俊如,又字辉珊,安徽省合肥县东乡卫杨村(今肥东县)人。国军陆军二级上将军衔。取得了中原大战中击败石友三解除南京之围、鄂豫皖“围剿”、镇压“闽变”分路暨主功、击败冈村宁次收复郑州、缅北滇西反攻战役(含强渡怒江战役)等一系列战役的胜利[1] 。忻口会战亦破坏了日军的作战计划。建国后曾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二届人大代表,民革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等职。1960年1月1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4岁,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是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中的“虎将”。日军华北最高司令香月清司称其为“支那虎将 ”。史迪威在回忆录中称其为国民党军队中最能干的将领,美国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称其为“常胜将军”,这种殊荣,在国民党军人中实属罕见。
人物简介
卫立煌1914年入湖南都督汤芗铭部学兵营,毕业后在上海参加“肇和”舰起义反对袁世凯。1915年到广州投粤军,由排长递升至旅长。后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北伐、镇压广州商团叛乱和东征陈炯明的作战,在孙中山先生广州国民政府担任警卫。1925年9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3师第9团团长。北伐战争时,入闽作战,升任第一军第14师师长。1927年10月任国民党军第9军副军长。1928年任南京卫戍副司令,后入陆军大学校将官特别班进修。1930年任第十四军军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14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一战区前敌总指挥,率三个兵团在山西忻口(忻口战役)抗击日军第5师等约5万人的进攻,在会战中,指挥所部奋勇作战,坚持近20日,毙伤敌2万余人,力挫日本侵略军的锐气。1938年2月任第二战区副司令,4月,访问延安,更增强了与八路军合作抗日的信念。1939年1月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5月晋升陆军二级上将,9月兼河南省政府主席。1940年兼冀察战区总司令,与八路军友好相处,相互支援。1941年因主张国共合作抗战,与八路军建立友好关系而被撤本兼各职,调任军事委员会西安办公厅主任。1943年11月任中国远征军司令。1944年,指挥所部击败滇西和中缅边境的日军,收复滇西。1945年1月所部与中国驻印军在缅甸孟尤会师,打通滇缅公路,4月任同盟国中国战区中国陆军副总司令。抗战胜利后被美国《名人词典》以及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时代周刊》称为“常胜将军”。
解放战争后期,1948年1月在担任国民党东北“剿总”总司令时,因没有积极执行蒋介石的“反攻”命令,被蒋撤职软禁于南京。1949年获释,随即出走香港。后拒绝去台湾。在1948年新华社公布的43名战犯中名列第13。
1955年3月在香港发表“告台湾袍泽朋友书”,之后卫立煌夫妇经广州回北京。是第一个从海外归来的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1960年1月17日零时四十分在北京病逝,终年64岁。
蒋介石的五虎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