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先行的科学搜救
- 目前国际地震救援队的标准搜索设备一般为搜救犬、声波/振动探测仪、光学生命探测仪、热成像生命探测仪和电磁波生命探测仪等等。
(由新知客杂志提供内容)
俄罗斯救援队来到都江堰管理局第二生活区10号宿舍楼前。地震发生后,这栋楼塌陷了一层,原来的一楼已成了地下室。他们收到当地居民提供的线索,这里有两处有幸存者。5月17日16时10分,救援队员开始执行定点搜索。
从救援一线返回的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司长黄建发阐述他的“定点”理论:“在现代化复杂的构筑条件下的科学施救过程中,‘定点’需要贯穿始终。向当地人了解建筑物情况,包括建筑用途、里面人的活动规律等,避免盲目搜索。”
在搜救现场,最令人欢欣的声响恐怕就是搜救犬的吠叫,这意味着发现幸存者。狗的听力是人的18倍,在光线微弱的条件下具有视物能力,而它们位于鼻腔上部的嗅粘膜上分布着2亿多个嗅细胞,数目是人类的40倍,辨别气味的能力则是人类的100万甚至1000万倍。更重要的是,在废墟下只要人还活着就会分泌汗液,而搜救犬对人体的汗液很敏感。
按照黄建发的“定点”说法,获得信息后,需再“利用搜救犬进一步缩小目标,最后利用生命探测仪精确定位。”
搜索手段分人工搜索,犬搜索和仪器搜索,目前国际地震救援队的标准搜索设备一般为搜救犬、声波/振动探测仪、光学生命探测仪、热成像生命探测仪和电磁波生命探测仪等等。
“每一种设备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其优缺点,需要根据不同环境来选择不同的生命探测仪。最常用的是声波/振动生命探测仪和光学生命探测仪。前者由传感器、接收显示单元、信号电缆和耳机组成,通过仪器上的3~6个传感器捕捉被困者微弱的呼救声,并通过不同位置的传感器接收信号强弱的微小差异来判断幸存者的具体位置。而俗称“蛇眼”的光学生命探测仪,仪器的主体为柔韧的管状,前30厘米可以遥控转方向,前方的探头上有高清晰度的红外线或微光摄像头与高灵敏度声音探测器,通过线路与显示器和耳机相连进行观测,在搜救过程中还可避免伤害受害者。在有自然缝隙的地方,可将仪器直接放入其中,对孔洞直径小于5厘米的废墟,要先采用钻孔机钻孔。
然而,幸存者的信号太过微弱,白天嘈杂的环境让声波探测仪无法得到准确的信息,而倒塌严重的废墟,也让光学探头难以进入。
晚上21时,确认了有幸存者被困在塌陷的一层和地下室之间。救援队员先用电钻在地板上打个小孔,然后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地板中切割出一个长1米、宽半米的长方形缺口,迅速将幸存者徐荣星救出。
搜救犬和生命探测仪只用于确认幸存者及其位置,要把幸存者从废墟中救出,还需要其他辅助装备。
台湾搜救队带来的设备重达3吨,多数都派上了用场。各家救援队伍装备差别不大,香港特区搜救队除生命探测仪外,还携带了起重用的起重包,可钻孔并放置探测器的液压或电动钻孔机,切割混凝土用的液压切割器,还有可探测潜在交流电的交流电侦测棒以及探测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气体在密闭空间中含量的四种气体探测器。
尽管一些媒体报道中多次提到这些“外援”的先进技术,但在香港搜救队长谭棣强看来,中国内地的地震救援队的仪器和技术也已达到世界水平。多数内地救援队伍都配备标准的救援仪器,如生命探测仪等,不少是从国外进口的。
台湾搜救队带队官郭恩书去过北京和上海:“我必须说,这些大城市里的城市搜救队伍,从人员到设备,还有理念,都是很强的。”他也和一支墨西哥救援队伍打过交道:“他们的装备很差,但人员有高超的技巧,可以在废墟空隙中穿梭自如,这样的队伍就很专业。”
黄建发认为,救援队伍的差别并不在于装备。“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队员的经验和技能。队员的经验丰富,现场判断处理的速度加快,战斗力更强,这很重要。”目前我们和国际救援队伍相比,技术已经先行,差距主要在于建队时间短,资历及经验尚浅。“像俄罗斯队伍建立已经二三十年,从空中运输到信息保障,都已形成一个成熟的体系,人员结构也更清晰、管理更规范,这些都很值得借鉴。”
但在这之上,更需要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统筹管理理论作为基础。有一支国内的救援队伍,携带很重的设备去了乡下,结果大多派不上用场。缺乏有效的灾害评估,选在一个不需要的地方行动,再优秀的人员、设备都无法发挥作用。
在救援一线,救援队伍和指挥部门、各救援队伍间协调关系也给黄建发留下了思考。“前者协调不好,可能导致盲目投入。如果出发前进行灾害评估,有计划地救援,效果会更好。这次去往灾区的队伍特别多,如果相互之间协调不好,就无法充分调动人员和装备。或者,救援需要多方面技能,而各队擅长的领域可能不同,如果队伍之间能互帮互助,救援效率会大大提高。”
比如,某支搜救队在某处搜救后,未留下任何标识就离开,后面的队伍又会来做重复的工作。而按照国际搜救规则,正确的做法是应有一个边长1米的正方形“结构评估标记”,标识内容包括“是否可进”、“正在建筑物内进行搜救的队伍名字”、“从建筑物中救出的幸存者及抬出的死亡人数”等,置于建筑物外部入口附近,以便进入人员能够看见。
在2001年4月中国国家地震救援队伍组建之前,国内抗灾主要依靠官兵。唐山地震时就完全靠徒手或铁锹挖掘废墟,根本谈不上系统的科学的救援。之后国内并无太大灾害,对于救援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地震救援队伍的组建主要是受到了国外自然灾害如1999年土耳其及2001年初印度的地震的触动,算是未雨绸缪,但在推进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还是有些不被理解之处。“在建队时就讲过,我们希望永远用不上——但必须要有这样的队伍作为安全保障。”
现在,各省级的救援队伍也在逐渐完善起来。现有的26支省级队伍中,有19支参加了本次地震救援,其余的省份也开始打报告申请建立救援队伍。
网络上有评论:“没有反思的泪只是水。”黄建发回顾在北川、绵竹等地指挥搜救的经历时感慨:“这次地震让大家意识到,灾难离我们并不远。我们需要反思的东西太多了。”
了解更多
-
1-10佩服的五体投地
-
1-10不说了,耳朵还疼着呢!
-
1-10再也不怕没人理我了!
-
1-10老婆,你这样也好不到哪里去吧!
-
1-10那个你们是不是误会什么了
-
1-10老婆,你说话还算数不!
-
1-10这孩子长大大有前途啊!
-
1-10简直就是在作死
-
1-10这巴西龟能活多久?
-
1-10这还有得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