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雕塑读懂城市与自然

从雕塑读懂城市与自然

从雕塑读懂城市与自然

从雕塑读懂城市与自然

从雕塑读懂城市与自然

昨日,在蔚蓝的大海边,中国雕塑院青岛分院的青岛中国雕塑馆呈现出过年一般的热闹:来自清华美院、天津美院、四川美院以及法国、美国、荷兰的雕塑名家与岛城热爱艺术的市民们济济一堂,共同赏鉴在这里启幕、并将免费展至2月 25日的 “蓝色平台·2014中外雕塑名家作品展”。记者分别采访了来自法国的雕塑家和造型艺术家协会主席乔治·苏泰,来自四川美院的中国青年雕塑家曾岳,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及雕塑艺术与城市、自然之间日益密切的关联。

  雕塑是“最平民”的艺术

  乔治·苏泰此次带来的都是他的小型创作,并多为女性主题,这也是他所擅长的题材,具有半人半兽的荒诞色彩,其中有面容娇好的鱼类,还有长了翅膀的人面兽身像。在法国,他的作品也常常用于教堂屋顶的装饰中,或是与环境融合,他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一件大型城市雕塑的图片:一张女性快乐的面孔,头发是鲜活的藤蔓植物,额头上则有

  一个类似黑痣的方形洞开的小

  窗,他略显神秘地解释,那是为方便鸟儿筑巢而特别预留的。解读这些作品,其中饱含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照与反思。

  苏泰表示,雕塑就是这么直观的媒介,表达创作者的内心和他们的精神世界。“它并不深奥,小孩子也能够借此表达自己一些好玩儿的想法。你可能会看到有关鱼或者花的雕塑,但并未意识到,其实它们就是你身边那些常见的生物,而它们本身就是雕塑!雕塑就这样变成了我们的生活。”

  所以有关雕塑的审美在这位慈祥亲切的艺术家看来,不应该是曲高和寡,更无需知识的累积:“雕塑是连接艺术与生活的桥梁,它应该是最平民化的艺术,每个人都应该能够读懂它。”

  雕塑犹如鲜明的时代花园

  苏泰先生打了一个很有想像力的比喻:一件雕塑作品就像是一个特色鲜明的时代的花园,能够体现不同历史时间和不同文化背景的特色差异,从中会发现东西方之间存在的明显差异。比如中国明代的花园,就是山石花鸟鱼虫格局和样式的特色表现。“透过雕塑这一媒介,我们能够读懂它所在的地域、城市,甚至它所处的时空环境的特点。”

  他提及进入法国某城市的高速路口,有一座大型雕塑令他印象深刻,他称这座雕塑就犹如城市的港口,以一种开放和接纳的姿态迎接客人的到来,并给他们留下对城市最初的深刻直观的印象。

  用土壤植被和水创作雕塑

  曾经在十余年前到过雕塑园的四川美院的雕塑家曾岳告诉记者,一进入园区,他就发现这是自己所熟悉和喜欢的那个地方,他十分欣然地看到,青岛仍将这样一片难得的自然唯美的地域留给了雕塑艺术。谈及如今国内艺术家的作品与十余年前作品的差异,曾岳十分肯定地评价:“许多室外雕塑作品已经可以与国外的同类作品相提并论,它们越来越成熟,对于文化的承载,也更加具有东方的本土的浓厚特色。”
谈及自己所擅长的城市雕塑,曾岳表示:“城市雕塑应该反映城市的文脉,同时作为城市文化的创新展现,它应当成为契合城市的视觉符号,而不只是塑造一种单纯的形式语言。”他透露,目前自己正致力于更开放的雕塑形式的尝试,就是将环境融合于雕塑中。

  他解释说,雕塑所用的材料不应仅是石头、金属和木头,也可以是水、土壤和植被,这一全新的雕塑语言才应当是未来城市雕塑艺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侧重点。

标签:自然地理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