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弃老洞习俗 弃老洞是干什么的

昨天看电视,说:在三峡库区腹地发现48座神秘"古石屋",它位于三峡库区腹地的重庆忠县涂井乡境内。这些石屋建造在巨型石头内部,其修建年代和用途尚未可知。

是什么弃老洞习俗_弃老洞是干什么的

在电视画面上得知,最近的石屋距离长江不到1公里,站在石屋前能清晰地看到长江内舟船穿梭。每间石屋都建在一个巨型石头内部,石屋外形风化严重,但石屋整体仍保存完好。石屋的矩形屋门宽约1米,高约1.5米。多数石屋为“单间”,内部面积约8平方米左右,内有灶台、锅状石坑,顶部有凿过的痕迹。个别石屋为多间、多门。

据忠县文化部门一负责人介绍,当地人没有开凿石屋居住的习惯。目前没有查到相关文字记载,该县拟邀请专家对石屋进行鉴定。

据他介绍,在48间石屋中曾发现48个石制灯碗,但现在已经全部不知去向。在其中一间石屋屋顶,有一处神秘的“仙人池”,当地村民盛传这是仙人在此沐浴之地。他还说,“仙人池”海拔高度为350米左右,而长江海拔只有175米左右,两者落差175米,可水池中的水却是随着江水同涨同落,从未干涸过,让人费解。而“蜕皮槽”让人“返老还童”的传说,也被村民们传得神乎其神。在离石屋群外300米左右的地方,一个长约1米,宽约60厘米的石槽,从地面倾斜延伸至深约30厘米的地下,村民称其为“蜕皮槽”。相传人衰老后,只要在“蜕皮槽”里面躺上一段时间,褶皱的皮肤便会达到吹弹可破的效果,有返老还童的功效。

另外,有人怀疑它是“弃老洞”,有人觉得它是唐代的军事基地,有人认为它是崖墓群,也有人断定它是古代巴人聚居的地方……

何为“弃老洞”?这个电视新闻没说,只是给我留下了一个疑问。

早晨一上班,我便跟同事说了。王总是湖北人,他对我解释说,在湖北郧县等地有大量“弃老洞”的存在以及广为流传的“弃老传说”。在远古时期,“弃老洞”用于安放那些年满60岁的“负担”老人。洞的面积很小,仅能蜷身,在洞底部内侧有一个等边三角形石孔,边缘锋利,刚好能容得下一个成人的头颅。据说,石孔是供窑洞中老人自杀用的。在遥远的古时,“弃老洞”将插门槽和门栓洞都凿刻在窑洞外,被反锁在洞内饥寒交迫的老人受不了时,便仰身躺下,将头伸进石孔中,面朝上一顶,锋利的石棱便帮老人结束生命。

苏总也看了这条新闻,他反对说,重庆忠县石屋群不是“弃老洞”,这48间石屋群虽大小样式各异,但显而易见是精心设计的活人居住场所,不仅有屋子,而且还设有澡堂、水池、灶台等。苏总是重庆人,他说青年时,他曾经去过那里,他认为这神秘石屋是唐代反对李渊党派的军事基地。因为在石屋中,有煮大锅饭的地方,也有储藏弹药的地方,甚至还有两间放哨的石屋。每块大石头里面几乎都有一间石屋,稍大一点的石头里面甚至被凿刻出两间以上的屋子,每间石屋彼此相连。与此同时,每间石屋内均配备有相应的灶台、石碗、石床等,灶台规格不一,而让人惊讶的是石床的规格却十分统一:长约1.5米,宽约1米,高1米左右。

因此,世居当地的村民根据石屋的内部构造及格局,将这些石屋划分为洗澡间、会客室、首领屋、仓库等。另外几间石屋外的正上方还雕刻有猛兽老虎、狮子等图案,旁边还留有歪歪曲曲的疑似象形文字的符号,像是一处崖墓群?

车总也插话说:我曾与2010年随中国地质大学考古队,也对石屋进行过详细的考察,他认为:“这是一个大型崖墓群。”在他看来,这个崖墓群的墓口处有几个文字,虽然被风化模糊不清,但从轮廓上可看出应是汉代隶书。另外,还有一个墓的规格很高,它墓室的后壁有四个高浮雕,从形状判断与神兽有关,这四个神兽应该是汉代比较流行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综合以上特征判断,这个崖墓群应该是建成于东汉之六朝,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从巴人的发展轨迹看,殷商开始往后的千百年间,巴人的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巴楚两国相争时期,巴国如日中天,一度在长江边上(现忠县)建都。据记载,大约两千多年前,现在的重庆、湖北、四川境内曾生活着的巴人族群却突然神秘消失了,留给后人无尽的想象。

大家争论过后,我跟王总回到自己办公室,一边走,王总一边跟我说:在我们湖北“弃老洞”也叫“寄死窑”、“自死窑”、“老人洞”等。我小时候就钻进去过,现在依然记忆犹新:人在洞中,只能像虾米一样躬着身,但后脑勺还是卡在洞顶石头上。转身看看洞外,眼前是一望到底的绝壁,绝壁下是漩涡叠涌的汉江水,而远处对岸的小村中,温暖的炊烟正袅袅升起。此地,彼时,一种绝望的寒意不由自主地由心底升出。

在洞底部内侧,有一个奇怪的等边三角形石孔。石孔每边宽约37厘米,孔深约20厘米,边缘锋利,刚好容得下一个成人的头颅。据说,这个石孔是供窑中的老人自杀用的。在遥远的古时,饥寒交迫的老人受不了时,便仰身躺下,将头伸进这个石孔中,再朝上一顶,锋利的石棱便能帮老人结束生命。我常听母亲讲,以前年满六十岁的老人,就要被遗弃在一些“洞穴”中,只给他三天的食物,让老人自生自灭,然后把遗体取出来二次埋葬,这样的“洞穴”,就叫“自死窑”,也叫“寄死窑”或“老人洞”。对“寄死窑”、“自死窑”,生活在湖北的人并不陌生。多年来,其传说在民间由来已久,版本也很多。大致说来就是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某个朝代,凡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都被认为已经无益于社会,可以去死了,统统要被送往开凿在山崖上的石洞或土洞中坐以待毙。后来,因为一起国际事件,年轻人毫无办法,最后还是依靠一位侥幸苟活老人的经验和智慧得以摆平,老人们从此才有了善终的可能。在我老家就流传着一个《斗鼠记》的故事,大意是说,古代郧县这一带的“麇国”里,凡是上了60岁的老人,都要按老规矩送进“自死窑”让他们冻饿而死。有个叫杨三的农民,偷偷把老父亲藏在家里,恰好这时外国送来一只像黄牛那么大的“犀鼠”,全国上下无人能识别和制伏这一怪兽,陷入惊恐不安之中。杨三将此事告知老父亲,老人家教他用一只13斤半的猫斗败了犀鼠。国王从这件事认识到智慧丰富的老人是个宝,从此就废除了将老人送进“自死窑”的古老习俗……

1967年我曾与大学同学陈绪胜一起,对郧县柳陂镇西流村陈家坡村的弃老洞进行考察,他家在汉江台地上,房基底下几十米的汉江边,就有一座“弃老洞”,建在离汉江水面不远的石壁上,“现在还在,洞口下面是正方形,上面是弧形,洞口宽、高各1米左右,深度不知道”。对于这座“弃老洞”,他有一种独特的解释。在他看来,实行“弃老俗”的年代,将老人放进水边的“弃老洞”中,汉江年年涨水,老人必死无疑。随后,汉江水会将老人的遗骸和遗物全都冲走,不留痕迹。“免得子孙们伤心”,王总还特意强调,为了实地观察、测量北崖山上的“弃老洞”,我们租用了大树桠村渔民钱庆照的小渔船,前往汉江北岸。船靠汉江北岸后,我从绝壁西侧开始攀登距汉江水面最近的一座洞口为长方形的“弃老洞”。手脚并用之下,我才终于战战兢兢地爬上洞口。在这座长方形横穴“弃老洞”里,我做了简单测量。它长1.8米,高0.9米,深1.3米,窑壁凹凸不平,无尸骨,也无任何随葬品;洞口呈不规则的长方形,朝向南偏东20°,下距汉江水面约15米。人在洞中,只能像虾米一样躬着身,但后脑勺还是卡在洞顶石头上。转身看看洞外,眼前是一望到底的绝壁,绝壁下是漩涡叠涌的汉江水,而远处对岸的小村中,温暖的炊烟正袅袅升起。此地,彼时,一种绝望的寒意不由自主地由心底升出。再转身,面朝洞里,我这才注意到,在洞底部内侧,有一个奇怪的等边三角形石孔。石孔每边宽约37厘米,孔深约20厘米,边缘锋利,刚好容得下一个成人的头颅。我同学说,这个石孔是供窑中的老人自杀用的。他说,在遥远的古时,饥寒交迫的老人受不了时,便仰身躺下,将头伸进这个石孔中,再朝上一顶,锋利的石棱便能帮老人结束生命。见我将信将疑,王总毫不犹豫地躺在沙发上,双腿蹬地,将自己的头送出扶手外面。他说:脖子上方,石棱悬如刀剑……

王总走后我独自思量,“弃老”的背后,却掩盖着为家族节省口粮的赤裸裸的真实,它以习俗的名义存在,也因此变得牢不可破,若不遵守,众人就会以习俗的名义横加指责。

“弃老”的传说让我毛骨悚然,那么在它的背后,曾经爆发过一阵阵呼天抢地的哀嚎,然后声音慢慢微弱,气若游丝,最后彻底死亡。这简直不可想象。然而“弃老洞”的存在似乎又在证实这一切确实存在过。

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在其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年代里,都曾经或长或短地存在过“弃老行为。从“弃老”到“敬老”习俗的转变,是人类文明一次质的飞跃,它不仅意味着人类对“经验”和“知识”代代积累传承的日渐重视,更蕴含着人性的觉醒,蕴含着人类逐渐学会对每一个个体成员生命的尊重。

标签:弃老洞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