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内成员新盘点:太阳系八大行星和五大矮行星

在我们已经成长起来的这代人的心目中,太阳系内有九大行星已经根深蒂固。小时候,我们都会记忆九大行星的名称,它们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太阳系内成员新盘点:太阳系八大行星和五大矮行星

2005年的时候,Mike Brown发现了阋神星(Eris),这是一颗和冥王星体积差不多的冰冷天体,运行于冥王星轨道之外。这样的话,就使得太阳系内行星的总数增加到10颗。

为了平息争论,200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召开会议,质疑冥王星的大行星地位。最终,天文学家重新对行星的定义进行了修正,非常不幸的是,冥王星被排除出行星之列,被重新界定为“矮行星”(dwarf planet)。

除冥王星之外,太阳系内还有四颗矮行星,它们分别是:谷神星(Ceres)是第一颗被发现的小行星,也是一颗最小的矮行星。它的表面被冰和石块所覆盖,或许在地表之下隐藏着液态的海洋;妊神星(Haumea)的质量大约是冥王星的三分之一,勉强能产生足够的引力使自己变为椭球体;鸟神星(Makemake)是相对较大的一颗柯伊伯带天体,直径相当于冥王星的三分之二,它是由Mike Brown及其科研小组于2005年发现的。阋神星(Eris)是质量最大的矮行星,比冥王星还要大27%,也正是由于它的原因才使得行星的定义做了重新修订。因此,现在准确的说法是:太阳系内有八大行星和五大矮行星。

延伸阅读:冥王星的降级

“行星”这个说法起源于希腊语,原意指太阳系中的“漫游者”。近千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是太阳系中的标准行星。19世纪后,天文学家陆续发现了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使太阳系的“行星”变成了9颗。此后,“九大行星”成为家喻户晓的说法。自从70多年前被发现的那天起,冥王星便与“争议”二字联系在了一起。一是由于其发现的过程是基于一个错误的理论;二是由于当初将其质量估算错了,误将其纳入到了大行星的行列。不过,新的天文发现不断使“九大行星”的传统观念受到质疑。天文学家先后发现冥王星与太阳系其他行星的一些不同之处。冥王星所处的轨道在海王星之外,属于太阳系外围的柯伊伯带,这个区域一直是太阳系小行星和彗星诞生的地方。

美国天文学家布朗等人发现柯伊伯带有更多直径和质量都超过冥王星围绕太阳运行的大天体,这使传统行星定义遭遇巨大挑战。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通过的新行星定义,意在弥合传统的行星概念与新发现的差距。

大会通过的决议规定,“行星”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在太阳系传统的“九大行星”中,只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符合这些要求。冥王星由于其轨道与海王星的轨道相交,不符合新的行星定义,因此被自动降级为“矮行星”。

地球、阋神星、冥王星、鸟神星、妊神星、赛德娜、小行星225088、创神星和亡神星及其卫星的大小比较图冥王星由于尺度小(比其他八大行星小得多)、轨道扁长,许多人对它能不能算一颗真正的行星表示质疑:其它的一些天体,例如小行星2060(卡戎)的轨道与冥王星十分相似。太阳系中行星所拥有的卫星中,有7个比冥王星更大,包括月球。在海王星外有一沿轨道运行的天体带——柯伊伯带。许多天文学家认为,冥王星就是这一轨道带上最大的天体之一并相信海王星是最后一颗“真正的”行星,

冥王星因为拥有卫星—冥卫一(卡戎)曾经因此被定义为行星。但天文学家其后相继发现小行星243(爱达)等部份小行星同样皆有卫星,所以拥有卫星被认为不再是判定行星的标准。

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发现冥王星,当时错估了冥王星的质量,以为冥王星比地球还大,所以命名为大行星。然而,经过近30年的进一步观测,发现它的直径只有2300公里,比月球还要小,等到冥王星的大小被确认,“冥王星是大行星”早已被写入教科书,以后也就将错就错了。

1998年,曾有建议把冥王星剔除太阳系行星之列,但当年国际天文联合会(IAU)否决。

2006年8月24日下午,在第26届国际天文联合会通过决议,由天文学家以投票正式将冥王星划为矮行星,自行星之列中除名。

2006年9月7日,国际小行星中心把已知或即将成为矮行星的天体赋与编号,冥王星现编号为小行星134340号2008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再次将冥王星划为类冥天体的原型,为矮行星项下的子分类,

冥王星刚被发现之时,它的体积被认为有地球的数倍之大。很快,冥王星也作为太阳系第九大行星被写入教科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天文观测仪器的不断升级,人们越来越发现当时的估计是一个重大“失误”,因为它的体积要远远小于当初的估计。此外,冥王星(Pluto)的行星身份也一直以来成了天文学家们争论的焦点,这也是因为一直以来对行星没有一个具体清楚的定义。尤其,自1992年首次发现“柯伊伯带”(Kuiper Belt)以来,更多有关天文发现加剧了人们对其行星资格的争论。

仍然存在争议

国际天文学同盟会进一步决议通过冥王星应该归入矮行星(dwarf planet)之列,而且可以作为尚未命名的一类海王星外天体的原形。在此决议之前,人们也提出了不同的行星方案,其中一些甚至提到除了冥王星外也取消火星和水星的行星资格,而另外一些则提议将一些小行星也纳入行星之列。

2006年1月“新地平线”号发射,预计2015年到达冥王星进行观测九大行星中离太阳最远、质量最小的冥王星。它在远离太阳59亿千米的寒冷阴暗的太空中蹒跚前行,这情形和罗马神话中住在阴森森的地下宫殿里的冥王普鲁托非常相似。因此,人们称其为普鲁托(Pluto),在天文学中是普鲁托英文名字前两个字母,又是对冥王星发现有推动之功的美国天文学家洛韦尔(Percival Lowell)姓名的缩写。

冥王星是最晚发现的一颗行星,和天王星、海王星的发现相比,冥王星的发现可算得上“好事多磨”。冥王星的亮度很弱,只有15等,即使在大望远镜拍摄的照片上,它和普通的恒星也没有什么差别,要想在几十万颗星星中找到它,真好比是大海捞针。

在寻找冥王星的工作中,天文爱好者出身的美国天文学家洛韦尔详细计算了这颗未知行星的位置,用望远镜仔细寻找,付出了十几年的心血,直到1916年11月16日他突然去世。

1925年,洛韦尔的兄弟捐献了一架口径32.5厘米的大视场照相望远镜,性能非常好,为继续搜寻新行星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1929年,洛韦尔天文台台长邀请汤博(Clyde William Tombaugh)加入未知行星的搜索行列。他们一个一个天区地搜索,拍摄了大量底片,并对每张底片进行细心地检查,工作艰苦、乏味。1930年1月21日,汤博终于在双子星座的底片中发现了这颗新行星。

冥王星最大的卫星“卡戎”

卡戎:它在太阳系中,是冥王星的卫星(但是2006年在布拉格召开的天文学会议上与冥王星同时被降级成为矮行星),距冥王星约19740km,它于1978年被美国天文学家詹姆斯•克里斯蒂发现,它的发现使人类进一步的了解了冥王星。

卡戎的质量约为月球的1/45。但以卫星与其行星的大小之比而论,它却是太阳系里最大的卫星。冥王星的质量大约只是卡戎的10倍左右,而地球的质量却是月球的81倍,木星比它最大的卫星大上千倍。

卡戎绕冥王星公转的周期,恰好等于卡戎自身的自转周期和冥王星的自转周期,也就是说它们始终保持同一面朝向对方。卡戎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与冥王星同样是248个地球年。它与太阳的距离也与冥王星基本相同,平均约59亿公里。

此外,卡戎自身的引力大到足以使它呈球形,而冥王星和卡戎的共同重心位于外空间里,并不位于冥王星内部。这些特征使一些天文学家认为,冥王星与卡戎更像是一个双星系统,彼此是平等的伴星关系,而不是行星与卫星的关系。

卡戎的密度很低,大约是每立方厘米2克,表示它可能很像土星的冰质卫星,如土卫五,它的表面可能覆盖着冰水。

美国西南观象台科学家鲁宾•卡努普在美国一期《科学》杂志上著文,披露他采用计算机模拟计算得到的卡戎是一个星体与冥王星碰撞的结果。

鲁宾•卡努普的工作就是建立一个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再现这一过程。鲁宾•卡努普模拟计算的结论显示,当年有一颗直径在1600公里到2000公里的星体与冥王星发生了碰撞,碰撞后在冥王星附近产生了彼此相距不远的很多碎片,这些碎片逐渐结合在一起,最后形成了卡戎。

鲁宾•卡努普模拟计算的结论不仅解释了卡戎的形成过程,而且还证实,在太阳系形成的初期,星体碰撞对太阳系的最后形成起到重大作用。

标签:太阳系八大行星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