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壹读微信号:yiduiread
只看球不打球的壹读君|吴锐
勇士终于拿到今年的NBA总冠军了,估计骑士和马刺的球迷已经联手在网上和勇士迷们厮杀得“血流成河、尸横遍野”了吧。壹读君为了避免被误伤首先声明自己是中立球迷,然后要战战兢兢地对勇士迷们说,如果倒退60年,勇士队肯定拿不了总冠军。那是因为.....在说明原因前我们先来缅怀一下篮球运动的发明人吧,等不及的话您可以直接从第二个小标题开始看起。
从儿童游戏脱胎而出的体育项目
篮球是美国人詹姆斯·奈史密斯在1891发明的一项运动,当时奈史密斯先生是在马萨诸塞州春田的基督教青年会国际训练学校担任体育教师。奈史密斯先生想必是一位很喜欢小孩子的体育老师,一次他在观察加拿大儿童玩一种把球投入桃子筐的游戏时突然脑洞大开,于是篮球运动诞生了!如果让他多观察一下丢沙包、跳皮筋这样的游戏不知道又会有什么新的奥运项目诞生。
奈史密斯制定了最早的13条篮球规则,其中包括不准持球跑,不准有粗野动作,不准用拳击球等要求,这些堪称篮球运动最初的宪法。
詹姆斯·奈史密斯
最早篮球比赛是把两只桃篮分别钉在健身房内看台的栏杆上,桃篮上沿距离地面3.04米,用足球作比赛工具,向篮投掷。投球入篮得1分,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每次投球进篮后,要爬梯子将球取出再重新开始比赛。不难想象当时没有梯子是不能比赛的,只有一个梯子的话也是很辛苦的。当时的篮球运动员进球后应该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欢呼庆祝、喝口水、聊会儿天,慢慢等着工作人员把球拿下来。以后篮球运动逐步发展,竹篮被改为了活底的铁篮,再改为铁圈下面挂网。
因为篮球是奈史密斯先生的发明,所以篮球最初也被称为“奈史密斯球”。
感觉发明篮球比发明灯泡、发现相对论容易多了。壹读君也准备去观察小孩子做游戏了,大家等着在奥运赛场上看“壹读球”比赛吧。
NBA进入恐龙时代
好了,缅怀完“篮球老祖”,我们来进入正题,为什么说勇士队回到60年前的规则赢不了比赛呢,因为那是一个被“恐龙”统治的时代。这里说NBA恐龙时代,说的倒不是那个时期的运动员个子都高,而是说高大球员在那个时代居于统治地位,是影响比赛结果的关键因素。事实上那个时期的运动员平均要比今天的运动员个头矮小。NBA历史上第一个能扣篮的运动员是乔治·麦肯,就是他开启了NBA历史上的“恐龙时代”。
乔治·麦肯1924年出生,1946年参加职业篮球比赛。麦肯身高2.08米,这个身高在今天的篮球运动员中可能不算很突出,可在当时绝对是远高于普通运动员。
乔治·麦肯
麦肯虽然是高度近视,而且自幼动作笨拙,但这些不妨碍他统治篮下,谁让人家个高呢,只要他在篮筐附近一站,只要他眼镜不掉,得分轻而易举,拿个总冠军并不是什么难事。麦肯职业生涯一共拿到了5个NBA总冠军。
NBA的老板们觉得总是让麦肯这个缓慢的大恐龙统治篮下实在是缺少观赏性,于是决定让他站得离篮筐远一点,1951-1952赛季,联盟宣布,3秒区域由最早的6英尺扩大为12英尺,整整扩大一倍。3秒区又称限制区,简单说就是在篮筐下面这片区域球员停留时间不能超过3秒,就是让球员别总在篮筐下面站着。估计这个规则出来后麦肯站得更远了,眼镜度数也需要适当提高了。
进入上世纪六十年代,NBA又出现了一位超级霸王龙,这真正是一位空前绝后的巨无霸。他就是威尔特·张伯伦,张伯伦1936年出生,身高2.16米。张伯伦不但个子比麦肯高,而且他力大无比,动作迅猛,当然,也没有近视眼。所以12英尺的3秒区肯定是hold不住他了!他单场最高100分、赛季场均50.4分、赛季平均25.7个篮板的记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当然张伯伦的战术很多时候也是和麦肯一样,在离篮筐较近的位置接球投篮,他的队友多数时间就是在为他传球。
张伯伦:“小二,球来!”
队友:“来了您哈!”
张伯伦投篮:“走你!”
威尔特·张伯伦投篮
不过这个模式会不会让张伯伦的队友怀疑人生呢,一辈子只能当搬运工,只能当绿叶,还要不要实现自我价值了呢?NBA联盟必须在“造星主义”和体现团队合作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于是他们决定请张伯伦先生也站得离篮筐再远一点,3秒区域由12英尺扩大到16英尺,也就是现在的NBA三秒区范围。
受麦肯、张伯伦两个巨人的影响,NBA3秒区最终定型,单纯依赖高大球员篮下得分的时代随之结束,NBA篮球运动也由此终结了恐龙式的进化轨迹,转而逐步进入大象、狮子、猎豹“百兽争鸣、百兽齐放”的进化模式。
今年NBA夺冠的金州勇士队号称有“死亡五小”,主要都是靠速度、灵巧取胜的小个儿球员,如果让他们回到六七十年前6英尺三秒区的侏罗纪时代,让这些猎豹按恐龙规则作战怕是胜算不大吧。
NBA比赛开始引领“慢生活”
恐龙时代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动作慢,这个慢倒不完全是因为60多年前的运动员都体质差、动作缓慢,这其实主要是一种战术,就是以慢制快。因为最初NBA篮球比赛是没有进攻必须在24秒内完成的规定的,所以很多球队在面对实力比自己强的球队时的策略就是我赢不了你,也不让你进攻,我运球,我传球,我就是不投篮,就是不把球给你,急死你!
似乎是因为这个战术效果还不错,后来NBA众多球队都开始争先使用这个策略,一些球队只要比分一领先,立刻开始永无止尽的“击鼓传花”。在1950年的一场比赛中甚至出现了史无前例的19比18的总比分,活塞和湖人两支球队加起来总共只得37分,可全场比赛居然打了两个多小时。
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NBA是“京戏版”的NBA,引领的是慢生活,传播的是轻松、乐活的生活方式。工作压力大,失眠了怎么办?可以去看看“治愈系”的NBA比赛,没准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年轻人谈恋爱约会去电影院不是最好的选择,看电影情节这么紧张,又没时间交流,去看NBA比赛可以有充足的时间侃大山,反正比赛也没啥看的;想一个人静静思考下人生哲理去哪里比较合适呢,去看NBA比赛吧,因为反正看台上也没什么观众,一个人可以深沉地眺望远方。
壹读君好想穿越回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赛场体验一下那悠闲自在的观众感受。可当时的NBA老板们可没这种轻松的心情。到1954年NBA球队从17支锐减到了9支,联盟经营处于破产的边缘。慢节奏的恐龙风比赛让观众大量流失。这时一位叫丹尼·比亚索恩的球队老板终于忍无可忍了,他站出来,发明了进攻必须在24秒内完成的比赛规则,他的计算是两个队一场比赛要出手120次左右,每场球48分钟乘以60秒等于2880秒。2880秒除以120,刚好是24秒。丹尼上学时的数学成绩一定是不错的,他的进攻24秒规则一直延续至今,他让掉了帧的篮球画面又回归正常。
试想勇士队这种以快攻见长的球队如果按1954年以前没有进攻24秒的规则比赛,眼瞅着对手们粘着球晃来晃去、传来传去,就是不投,勇士球员们肯定会欲哭无泪,心想:“你们是在玩遛猴吗?”
没有3分球的比赛
勇士队如果按照60年前的规则比赛,除了没有进攻24秒、3秒区过小,这两个不利因素以外,还有一个致命因素就是那个时代还没有3分球这一说,不管你从多远投篮,投中就是2分。NBA 直到 1979-1980 赛季才正式引入三分球机制,到 1980-1981 赛季,NBA 才完全接受了三分球制度。
要知道勇士队可是今年NBA常规赛3分球命中率排第三的球队,常规赛共投进982个三分球,试想如果这些三分球都按2分算,那他们得多吃亏呢!
库里的三分绝杀
3分球规则在NBA走过了37年的时间,越来越成为球队取胜的关键因素。如今有少数球迷开始质疑3分规则的合理性,认为3分这个分值过高,使用3分球比2分球更有优势。如有一位热爱数学的球迷依据2分×2分球投篮命中率=3分球合理分值×3分球投篮命中率的公式计算认为:3分球合理分值应该是2.7分!
嗯......
壹读君不是很理解这个计算,估计同样热爱数学、发明24秒进攻规则的丹尼·比亚索恩会比较欣赏这个算法。只是如果按这么规定的话以后球迷看比赛估计需要人手一部计算器了!
思想升华一下!
最后总结一下哈,以上介绍的进攻3秒区、24秒进攻时限、3分球这三个规则,是对NBA,乃至整个篮球运动影响深远的三条规则。这些规则的陆续出现结束了篮球运动片面追求运动员高度、打法战术单一、比赛节奏缓慢、缺乏观赏性的发展轨迹;转而向着如今的运动员高大强壮与快速灵巧相结合、鼓励突破和远投、战术组合丰富、快节奏、具有观赏性的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写到这里壹读君找了一个观众稀少的看台,深沉地眺望远方,陷入了深深的哲学思考。其实纵观古今中外,小到游戏规则,大到国家法律,都有一个从最初的胚胎开始,沿着某种大众期待,不断演化、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从不发展的规则是不完美的,发展方向错误的规则也是不可取的。最后祝愿天下球迷都能和平共处,勇士球迷不要对壹读君拍砖啊!
参考资料
1.《篮球规则演变对现代篮球运动影响的研究》,王建功,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篮球规则演变的多维思考》,乔璐璐,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3.《篮球规则的演变对篮球技战术发展的影响》,吴双文,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硕士论文
4.http://sports.qq.com/a/20120306/000469.htm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还不错
动动手指,给壹读君点个赞呗
和壹读君勾搭的传送门
联系电话:010-85690155
人才招聘:[email protected]
文章投稿:[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email protected]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