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街(手机版)
首页 > 娱乐八卦

六叔邵逸夫一共有多少资产?

作者:奇闻街  来源:网络转载  阅读:293

他活了107岁,拍了1000部电影,捐了3万座楼

邵逸夫活了107岁,是全球任期时间最长的上市公司CEO。

他出生的时候,慈禧还活着;他念中学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刚成立。漫长的一生中,邵逸夫历经清朝、北洋政府、民国、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香港回归,活成了一尊“神祇”。

| 本文由华商韬略原创
|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
| 作者:陈光

他不是香港最富有的人,但向来是最受尊敬的企业家之一。作为曾经的亚洲娱乐之王,他拍了一千多部电影和电视剧,是香港成就“东方好莱坞”的奠基人;他捧红了数以千计的明星,包括“四大天王”和一代代“港姐”。

然而,其缔造的广阔娱乐版图,在另一张图前却黯然失色——遍布中国的、密密麻麻的逸夫楼分布图。而他所有电影中任何一部,精彩程度也不及邵逸夫本身的百年人生传奇。

【1】邵氏兄弟

1907年,邵逸夫出生于浙江宁波,后到上海念书。他本名邵仁楞,在家中排行老六,“逸夫”是他后来自起的“号”,意为一生安逸。

邵家曾是沪上的大户人家,其父邵玉轩经营颜料生意,颇有名望,去世的时候康有为还前来吊唁。邵逸夫出生的那一年,父亲邵玉轩第一次看到电影,并决定投资,当时,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刚诞生2年。

中学时,邵逸夫经历父亲去世和家道中落,家产只余留一栋房子和一家剧院。兄弟几人均无意接手父亲的颜料生意,而是抱团闯进了尚属草创时期的电影行业。1925年,大哥邵醉翁创办了天一影片公司,担任经理,其他几个兄弟则分管会计、发行等。

邵氏兄弟都很有能力,天一影片也迅速崛起,依靠古装片闯下一片天地。但是,天一的发展侵蚀了传统电影公司的利益,因此遭遇“嫉恨”。1927年,“明星”公司联合其他5家电影公司成立了“六合影业”,意欲围剿“天一”等后起之秀。

六合与包括南洋片商在内的发行商签订合约,“六合、天一”只能取其一,当时的六合占据中国电影市场大半壁江山,各发行商不敢得罪,纷纷拒绝经销天一的影片。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场记录在案的商战,史称“六合围剿”。

中学毕业后,邵逸夫也加入天一影业。因为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他被安排南下新加坡,发展南洋市场。“六合围剿”开始后,南洋城市的通道被封死,邵氏兄弟只能开辟新市场。20岁的邵逸夫带着无声放映机和天一的影片去到穷乡僻壤,向乡民们推销电影。他住乡村的小店,有时露宿野外,当时放电影需要人力手摇,一场电影下来,邵逸夫累到胳臂都抬不起来。

2年后,六合从内部瓦解,围剿战以邵氏兄弟取胜告终。收复国内失地的同时,他们也在南洋站稳了脚跟,开始两地发展。几年后,邵氏兄弟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已经拥有超过100家电影院和9家游乐场,建立了完整的娱乐产业链条。

南洋版图是此后香港邵氏的根基,这段围剿往事也被解读为世事难料:如果没有当年的被迫下南洋,邵氏电影帝国的发展未必如此顺利。

【2】与死亡的两次亲密接触

1930年,邵氏决定发展有声电影,邵逸夫前往美国购买有声器材。途中,他乘坐的轮船触礁沉没,邵逸夫抱着一块木舢板,漂泊了一夜后才被救生还。

惊魂未定,邵逸夫却决定继续之前的计划,去好莱坞买回了所需的“讲话机器”。带着这部机器回国,他亲任导演和制片,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白金龙》创造了票房奇迹,这部成本仅一万元的影片,收获了百万级的回报。

邵氏电影在两地齐头并进之际,抗日战争爆发。日寇的入侵摧毁了电影行业,邵氏多年的积淀面临崩盘,生意难以为继、影院被迫关门。

在新加坡,邵氏旗下所有的戏院都被“充公”,沦陷时期,邵逸夫因放映抗日纪录片、散发抗日传单被抓。幸运的是,他未遭受严刑拷打,受审时他说:我放的是抗日电影,但那都是真实的纪录片,并非演绎。或许是出于这一原因,他在两周后获释。

“当时我以为我死定了。”邵逸夫回忆说。

抗战胜利后,邵氏电影重新出发,邵逸夫在新加坡重建“邵氏兄弟”,二哥邵仁棣回香港创建“邵氏父子”。新加坡的业务发展很顺利,但香港市场步履维艰。当时香港已经有“电懋”和“长城”两大电影公司,“邵氏父子”只能夹缝求生。邵仁棣写信向兄弟们求援,表示自己已无心恋战,希望有人来执掌大局。

于是,1957年,邵逸夫来到香港,并于次年在邵氏父子的基础上成立邵氏兄弟影视公司。这一年,他已经51岁。

到香港之前,邵逸夫曾去美国考察,期间他意识到,邵氏的电影事业需要的不是恢复,而是更进一步。因此在香港,他希望建立一个全产业链条,包揽影院、影片拍摄和发行。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邵逸夫赌上了全部身家。拍电影需要摄影厂,建厂就得买地。香港寸土寸金,邵逸夫只买得起清水湾的一座荒山。在这块土地上,他夷去60英尺为平地,建成了邵氏兄弟电影制片厂,该工程仅地价和土方就花费50万港币。

从夹缝中出发的邵逸夫,首先走的是挖角路线,他请来了导演李翰祥,又以双倍薪酬挖来了电懋的头牌女星林黛。这对组合随后创作了《貂禅》和《江山美人》,连创票房纪录。在此基础上,邵氏兄弟又拍摄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电影引起了空前轰动,火遍港澳台和东南亚。报道称一位台湾的老太太连续看了100多场,该片过后,台湾还引发了黄梅戏热潮。

邵氏兄弟得以杀出一条血路,但竞争刚刚开始。邵氏主要竞争对手是电懋公司,电懋老板陆运涛的父亲是当时的新马首富,家族财富远超邵氏。这两家公司一度斗得水深火热,甚至互派“间谍”,竞拍相同题材的影片,闹得香港影坛鸡飞狗跳。

争斗中,邵氏和电懋都“很受伤”,两家企业遂签订了一份良性竞争条约。但条约还没来得及履行,1964年,陆运涛和电懋其他近60名高管在台湾飞香港的途中不幸飞机失事,机上全部乘客罹难,电懋也就此退出电影舞台。

这次意外,也被称为改变香港电影史的一次空难。

【3】影响世界的邵氏流派

上世纪60年代起,邵氏兄弟突飞猛进,每年有超过40部影片于其制片厂制作完成,流向世界各地。英国《每日电讯报》称:巅峰期,每周都有超过200万观众观看邵氏的电影,邵逸夫也因此被称为亚洲的“娱乐之王”。

邵氏的崛起不仅改变了香港影坛,也影响了世界电影行业。时至今日,邵逸夫的风格仍深深烙刻在诸多电影之中。

邵逸夫之前,香港是文艺片的天下,本土影片大多只能在小剧院播放,大市场属于进口片。1996年,邵氏兄弟的《独臂刀》上映,这是邵氏武侠的开山之作,也是中国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该电影令邵逸夫狂收百万票房。

这部电影之后,香港影业的主流转向商业片,邵氏紧接着推出了同样留名影史的《大醉侠》,武侠片、功夫片正式成为新的流派。

邵氏那段时期的电影均带有浓重的“邵逸夫情结”。虽然经常去欧美取经,但邵逸夫的电影理念迥异于欧美,他希望在电影里突出家国情怀,强调忠孝、仁义,将侠义贯穿电影的始终。这一因素是早期武侠片得以风靡的最根本因素,其重要性大于炫目的武术动作设计。

以邵氏武侠片为起点,弹丸之地的香港开始拥有角逐、影响世界电影潮流的资本。这一流派被发扬光大后,有了李小龙、成龙、李连杰,影响了吴宇森、昆汀-塔伦蒂诺,并催生了如今好莱坞大片中令人眼花缭乱的打斗动作,“Kungfu”也成了英文中的固有单词。

作为该流派的起点,外界一度以“有华人处必有邵氏电影”来形容其影响力。在此过程中,邵逸夫一手捧红了大量影星,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邵氏旗下的丁红、杜娟、范丽等明星红遍亚洲。

邵逸夫被认为是电影界的奇才,也是一个天生的企业经营者。创立邵氏兄弟之初,他已精通电影中的几乎任何工作,导演、剧本、剪辑、摄影、化妆,他样样在行,经常亲自上阵。

带着专业的眼光,邵逸夫对于影片的质量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低劣影片到他手里就直接烧掉,“邵氏出品,必属精品”也因此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邵逸夫的勤奋也远超常人。曾有人问他“生命中什么最重要”,邵逸夫回答“工作”。“第二重要呢?”“还是工作。”

邵逸夫号称是看过电影最多的中国人,他年轻时经历旺盛,每天只睡5个小时,一有时间就“看电影”。他看电影更多是研究,好的电影、坏的电影他都看,研究好在哪里、坏在哪里。他曾在一天看过9部完整的电影,经营邵氏兄弟期间,他平均每年看700多部电影。

除此之外,邵逸夫还是最早看到电影制作必须和发行紧密结合、并深入布局的人之一。邵氏兄弟步入正轨之后,他就实行“每月一院”的制度,在香港和东南亚铺下了巨大的影院网络。进入70年代后,邵氏影院开始走出亚洲,在北美、欧洲自建戏院,组织发行渠道,让中国电影得以顺利进入欧美市场,邵逸夫也因此被认为在输出中国文化领域有重大贡献。

【4】锱铢必较的生意人

不过,早年间,舆论并未认识到、或者并不关心邵逸夫作为企业家的魄力与眼光。身为娱乐大亨,他的相关新闻也趋于八卦,报道称邵逸夫锱铢必较。

邵逸夫是出了名的“爱谈钱、抠门”。曾有人问哪部是他最喜欢的电影,他回答说最赚钱的电影,就是最喜欢的。

创业时期,公司剧务申请拿20港币买100个生煎馒头,邵逸夫不予批准,理由是公司食堂的馒头才一毛钱一个。结果,出外景的工作人员因为没有早餐吃闹罢工,公司因此损失逾万元。

这之后,邵逸夫依旧不改锱铢必较的秉性,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众说纷纭的故事。

其中之一是下属的“背叛”。邵逸夫在早年慧眼相中了名不见经传的邹文怀做制片部经理。邹文怀据说有大才,是邵氏电影得以独领风骚的重要功臣。

1970年,独当一面的邹文怀提出参与邵氏的股票分红,遭到邵逸夫的拒绝。不久后,邹文怀对外称“他和邵逸夫是一种人,一山不容二虎”,遂出走自立门户。邹文怀创立的公司,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嘉禾影业,该公司成了邵氏兄弟日后最大的竞争对手。

邹文怀带走了邵氏旗下的一大批导演,这些导演曾对公司要求获得票房分红的权利,均被邵逸夫拒绝,他们因此心生怨怒并转投嘉禾。

邹文怀离开的同一年,邵逸夫还因为钱的问题上演了一出“最令人遗憾的错过”。1970年,从美国返港的李小龙找到邵逸夫,提出1万美元的片酬条件,邵逸夫认为这个要价太狂妄,只愿意给2500美元。

结果,嘉禾以1.5万美金签下李小龙两部片约,并在随后依靠《猛龙过江》狂揽530万票房。李小龙很快红遍世界,成为香港影坛名符其实的印钞机。

邵逸夫曾希望挽回这次错误,他约谈李小龙、提高片酬的价码。但是嘉禾随即给出了更大的合同,邵逸夫没有选择继续竞争,于是,最有影响力的功夫巨星和最有影响力的功夫片老板,就此背道而驰。

邵逸夫似乎并不是很纠结于这次错过,他称自己“是一个生意人”,付筹码要按照生意的制度。

这之后,出于类似的理念,邵氏又相继错过了许冠杰、成龙、徐克等人,不少优秀导演和演员也因此出走,邵氏影业逐渐没落。

邵逸夫这套制度的成败得失,外界很难评判。他一直这么做生意,严格控制成本,不似同行般为腕儿一掷千金。在最早期通过挖人打开突破口后,邵逸夫始终坚持内部造星,通过不断培育新血液搭建娱乐帝国。他相信这套方法不仅能保证利润的最大化,也能牢牢把控主动权。

就在外界认为邵逸夫的保守直接导致了邵氏兄弟没落之时,他又依靠同样的策略,在新领域开辟了不逊色于邵氏影业的娱乐版图。

【5】造星机器TVB

随着电视逐渐普及,邵逸夫看到新娱乐时代的来临。1967年,他和朋友联手创建了香港电视广播公司(TVB),以免费模式对抗当时香港电视台的“一哥”亚视(当时月费25港币)。

TVB发展很迅速,邵逸索性关掉邵氏影业,全力投入电视产业。在TVB,他延续了此前的模式,创立培训班,批量打造明星。

这个体系里涌出了大批前赴后继、红至当下的“男神”。从周润发、周星驰、无线五虎、四大天王,到郑伊健、甄子丹、古天乐……新世纪初有一种说法是:香港90%的明星,都出身TVB。

除培训班体系外,邵逸夫还一手打造了“港姐”选举活动,赵雅芝、李嘉欣、张曼玉、邱淑贞等女星因此脱颖而出,成为大众情人。

对于内地受众而言,早年的邵氏影业只是一个飘渺的远古传说,而TVB则真真实实缔造了一代人的记忆。上世纪80年代,内地开始引入TVB剧集,就此掀起了持续的观影热潮。

《霍元甲》来了,万人空巷;《上海滩》上映,万人空巷;《射雕英雄传》开播,万人空巷……至今网络上,还有海量的关于这些电视剧的回忆与讨论。

那个年代,电视在内地还算不上普及,因此经常出现左邻右舍提前占座等开播,甚至几百人围着大院,一边翘首以盼、一边七嘴八舌讨论剧情的场景。郭靖残血夕阳下的弯弓搭箭,让一代青少年萌生了武侠梦;一响起“浪奔、浪流”,几乎人人都能接着吟唱几句。

TVB的电视剧在反复的“万人空巷”间于两岸三地持续火爆了十几年,一代又一代港台明星闯入内地观众的视野。邵逸夫则始终是这条绵延长线上的最大推手,就连金庸、琼瑶走上神坛,也有六叔的不小功劳。

从电影延续至电视,邵逸夫的成就越叠越多,身家也愈发丰厚,2006年,其所持TVB股权市值超过100亿,加上地产等其他资产,邵逸夫的总资产超越200亿港币。

不过,他还是像以前一样锱铢必较。业内称TVB的员工是出了名的干做多的工作、拿最少的工资。竞争对手亚视曾效仿嘉禾,针对这一点做文章,以高出3倍的薪酬挖走了沈殿霞、曾志伟、黄日华、郑少秋等一众明星,TVB一时元气大伤。

但邵逸夫依旧如故,他似乎并不在意这条流水线上的某些不和谐声音。坊间流传称他手下的总监面对明星们的抱怨时曾说:“你们来这里混个脸熟,接的广告不是钱吗?”

和之前的邵氏兄弟一样,邵逸夫体系下的TVB,也在盛极一时之后,陷入增长缓慢的境地。在内地影视行业崛起、大笔金元注入的情况下,港台的电视剧不再像以前般具有统治力,而TVB的一些明星,北上便能赚到10倍于之前的片酬。

邵逸夫在2011年卖掉了所持的TVB股份,也退下了主席的位置,TVB逾40年的邵逸夫时代宣告结束。与此同时,他一手推动的香港娱乐产业,也正逐渐走下坡路,其多年的老对手处境更为艰难——2016年3月,亚视正式宣布停播。

【6】人走了,楼还在

邵逸夫所持TVB股份加上其清水湾的地皮,一共卖了86亿港币,价值相较5年前(2006年)有了大幅度的滑坡,这也是外界判定邵氏娱乐产业持续下滑的依据之一。

不过,这些观点已没有太多人关注。邵逸夫传奇了太久,久到超脱出这些关乎成败的数据、超越娱乐版图。更重要的则是,在他数十年善行所筑起的丰碑前,风雪很难留下痕迹。

邵逸夫1975年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基金,开始系统性的大额捐赠予世界各地的教育、医疗和其他福利事业。那时候他便说:一个企业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

1985年起,邵逸夫开始在内地展开持续巨额捐献,每年的款项稳定在亿元港币左右。其中80%的资金投入了教育项目,因为邵逸夫觉得“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

除固定捐款外,他还有不定期的大额捐赠。2005年长江流域遭受水灾,邵逸夫一次性捐助灾区建起了118所小学;2008年汶川地震,他捐款1亿港币;2013年雅安地震,他捐款8000万人民币……过百岁生日之前,他还捐了2亿港币于内地,惠及340多所学校。

据不完全统计,至2012年底,邵逸夫已累计向内地捐款47.5亿港币,以“逸夫楼”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医疗中心等机构,几乎遍及中国版图。

这使得他成了一个矛盾的结合体:最抠门的老板、倾囊相授的大慈善家。另一个“奇怪”的点在于,绝大部分香港人并不清楚邵逸夫在内地的善行。一位香港记者曾说:“我们到内地采访,看到到处都有逸夫楼,才知道他在内地也捐款。奇怪的是,在香港,政府也不提。”

很多企业家都在捐款后有配套的宣传来服务企业发展,香港媒体因此很好奇邵逸夫的做法。曾有报道试图挖掘邵逸夫在内地的生意,最后发现其在内地的生意很少,TVB要进入内地市场也不太可能。

这样的调查实际很可笑,什么样的商业目的,才能配得上持续30年的捐款、数十亿的资金?邵逸夫是一个生意人,更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生意人。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大把赚钱,然后“将赚到的钱捐献在教育事业,做一些实际的事”。

做了一辈子“实事”的邵逸夫,于2014年1月7日辞世,享年107岁。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悼词中写道:闻悉邵逸夫先生辞世,谨致哀悼,并向其亲属深表慰问。邵逸夫先生一生热爱国家,关心民祉,慷慨捐赠,惠及多方。其爱国之情,其为国之志,人们将铭记在心。

人们无法不铭记邵逸夫。即便不少国人至今不知道邵逸夫是何许人,但在其一生中,或多或少会接触到、看到镌刻着逸夫字样的大楼,而其后辈,也将继续在逸夫楼里汲取知识。

邵逸夫辞世后,有网友贴出图片:通过在线地图搜索逸夫楼,得出的结果近3万座,地图上密密麻麻全是红点。

另一位网友则如此总结邵逸夫的辞别:人走了,楼还在。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头条号】,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就在华商韬略!

版权声明:版权归华商韬略所有,转载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回复“转载”获取授权。

相关阅读:

  • 你见过200斤以上的逆天颜值大美女
  • 为什么《暴走大事件》越做越差,是
  • 穿军装最美的十大女明星都有谁?
  • 《新闻联播》那些“退役”的主播们
  • 明星们都有哪些尴尬的瞬间?
  • 50年代的女星谁最漂亮?
  • 成龙究竟知道什么黑幕?
  • 赵本山捧红的那些人如今都混得如何
  • 窦唯的现状究竟如何?真的像媒体报
  • 梁宏达现在在干什么?
  • 上一篇:许魏洲影视资源为何稀缺?
    下一篇:赵丽颖逛商场,这身打扮真心洋气又漂亮吗?

    热门推荐

    精彩推荐


    站点地图|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或由网友自行发布,我们对此不负任何责任,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2017-2021 奇闻街 版权所有 |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