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宋祖英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去金色大厅演出,我确实开了一个坏头!”
《人民日报》曾经统计过,2013年前8个月,有至少133个中国团体“唱响金色大厅”,其中有无锡新区太湖花园第二社区老年笛子团这样的民间团体,也有温州房地产女老板包下金色大厅举办个人独唱,由学生、中老年人组成的业余团和农民工、企业家组成的自high团。一时间,传说中高上大的金色大厅似乎变成了金色卡拉OK厅。
在古建筑成群的维也纳,金色大厅其实并不起眼,也并不是国人意想中的一个独立的建筑,只是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大楼里众多音乐厅中的一个而已。1987年,央视第一次转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金碧辉煌的大厅加上高大上的交响乐团演奏,让当时还没怎么见过世面的国人瞬间记住了“金色大厅”这个名字。潜移默化中,这个大厅就成了音乐圣殿的代名词。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大楼一共有6个音乐厅,分别是勃拉姆斯厅、木厅、玻璃厅、金属厅、石厅以及金色大厅。在该协会工作人员的眼中,这6个厅其实并没区别。而在维也纳当地人心中,金色大厅真的只是这个城市里众多可以欣赏音乐的演出场所之一,就好像北京的中山音乐堂,除了座位多少和地点的不同,并没有本质区别。
金色大厅的经营方式大致分三种:第一种是被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邀请在金色大厅演出的团体,剧院方会支付演出费,这代表着对演出团体水准的肯定,每年的新年音乐会就属于这种方式;第二种是根据合同进行驻院演出的团体,双方共同经营,按照协议分配收入;第三种是在前二者没有演出安排的期间,自费租用音乐厅进行自娱自乐式演出的团体。据了解,至2013年底,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并没有邀请过任何一个中国艺术家和艺术团体到金色大厅演出。也就是说,中国团体在金色大厅的演出,基本都是自付场租。更直白地说,只要你付得起场租,“唱响金色大厅”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据统计,金色大厅每年可以承接800多场演出。但是这个数字并不能代表金色大厅的地位,只能说明租到它并不困难。
正是瞅准了国人这样的“面子市场”,有一批所谓的中间人就担当起了掮客,不断忽悠国内团体来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从一线城市慢慢拓展业务到二三线城市,自己则从中收取10%-20%的中介费。如今金色大厅名气早被搞臭,搞得很多国内真正上档次的乐团都不愿意去金色大厅演出。现在如果谁还在炫耀去金色大厅演出过,就好比吹嘘自己拿到了克莱登大学的文凭一样可笑。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