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街(手机版)
首页 > 奇闻异事

媒体解读李克强:中国地图上的“胡焕庸线”。

作者:奇闻街  来源:网络转载  阅读:748

 1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北京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身后展板展示了中国地图上的“胡焕庸线”。

    据人民网11月28日的消息,11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了人居科学研究展。人居环境科学是此次展览的关键词。这一理论体系由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在1994年提出。

    在李克强看来,这一学术概念事实上与城镇化发展息息相关。他对展板上“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几个字高度评价:“这与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理念不谋而合。”

    人民网的报道还提到,当看到一张中国地图上的“胡焕庸线”时,李克强更给现场的专家学者抛出一个重大课题。

    李克强问:“我国94%的人口居住在东部43%的土地上,但中西部一样也需要城镇化。我们是多民族、广疆域的国家,我们要研究如何打破这个规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让中西部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

    事后,部分媒体和观察人士将李克强的这个问题总结为“胡焕庸线怎么破”。

    “总理给我们布置了一个重大学术课题呀!”有关专家表示将联合多个高校和学科对此进行研究。

    要想回答“胡焕庸线”怎么破,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胡焕庸线”。

    “胡焕庸线”,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

    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瑷珲(1956年改称爱珲,1983年改称黑河)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线东南方36%国土居住着 96%人口(划分时的人口国土比),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 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划出两个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

    2010年1月的《科学时报》曾刊登《神奇的中部主轴 不可逾越的“胡焕庸线”》一文,在文中已故经济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吴传钧曾这样回忆他的老师胡焕庸和“胡焕庸线”:“当时中国总人口估计有4.75亿, 他(胡焕庸)以1点表示1万人,根据掌握实际情况将2万多个点子落实到地图上,再以等值线画出人口密度图。”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教授王铮向《科学时报》记者表示,现在认为“胡焕庸线”是我国东南季风的影响范围,而在1230年以 前,气候形势并不如此。1230年~1260年的气候突变,基本奠定了中国的现代气候特征。由此时期开始,各种旱涝灾害特别是大洪涝灾害空间频率分布的走 向与“胡焕庸线”日趋吻合,越到近代越明显。

 所以说,“胡焕庸线”表现出中国的现代气候特征。受气候变化影响,中国人口分布也逐渐形成沿一定界限流动迁徙的特征。

    王铮等学者研究发现,因气候变化导致农业生产潜力波动,人口则因农业产出的区域不同作相应变化,从而形成了后来胡焕庸所发现的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这仅是解释“胡焕庸线”成因的一个主要理论。

    王铮的学生吴静博士通过建立“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演变的自主体模拟模型”,重现了伴随气候变化而来的土地资源数量和农业产出的波动,并模拟显 示出大约在公元918年,我国南方人口总数超过北方人口总数,此后人口分布南重北轻的格局始终再未改变。换言之,中国人口分布的南重北轻的格局在唐末到五 代之间开始形成。此后随着气候温暖期的结束,至1240年,中国人口的东西分布差异最终形成,从而出现“胡焕庸线”所展示的人口分布特点。

    根据公开数据,1982年和1990年我国进行的第三、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自1935年以来,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基本不变。以东 南部地区为例,1982年面积占比42.9%,人口占比94.4%,1990年人口占比为94.2%,经历了55年时间,东西部人口比例变化不大。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发现,东南、西北两部分的人口比例还是94.2%比5.8%。与当年前相比虽然相差不大,但是线东南的人口数量已非4亿多,而变 成12亿多,近30年来的人口迁徙并没有撼动“胡焕庸线”确定的人口分布格局。

    因此“胡焕庸线”不仅是人口界线,同时为一条中国生态环境界线,即在“胡焕庸线”附近,滑坡、泥石流等地貌灾害分布集中。

    据《科学时报》介绍,1995年前后,中国学者王铮、张比远等人陆续撰文论证了生态环境脆弱带基本沿“胡焕庸线”分布的情况。中国的自然灾害活动及发生的空间布局也沿着“胡焕庸线”分异,并以此为界限呈过渡性,即由西北的无涝区向东南的洪涝区过渡。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发现自元代以来,洪涝、旱灾等级的分布,在“胡焕庸线”东侧具有平行于“胡焕庸线”的特征,而在此前的唐、宋温暖期,这种分布主要具有经度地带性。

    《科学时报》首席评论员王中宇认为,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诸如国土资源、环境、粮食安全等,有必要研究“胡焕庸线”两侧地带在全局中的功能定位问题。

    中科院国情小组根据2000年资料统计分析,“胡焕庸线”东南侧以占全国43.1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93.77%的人口和 95.70%的GDP,压倒性地显示出高密度的经济、社会功能。“胡焕庸线”西北侧地广人稀,受生态胁迫,其发展经济、集聚人口的功能较弱,总体以生态恢 复和保护为主体功能。

    “胡焕庸线”对于政策制定的指导意义,长久以来就受到重视。据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学术顾问方克定介绍,国家“十一 五”规划纲要所列22个限制开发区域,大多分布在“胡焕庸线”两侧,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西部”范围,包括“胡焕庸线”西北侧“远西部”和东南侧“近西 部”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的70%以上。农业综合区划的“东田西草”,林业总体布局的“西治、东扩、北休、南用”,电力供求关系的“北均,东、南缺,西 供”等方面都可以看到“胡焕庸线”的影响。

上一篇:海百合类的生殖与发育海百合
下一篇:西苏门答腊省附近海域发生7.8级地震

热门推荐

精彩推荐


站点地图|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或由网友自行发布,我们对此不负任何责任,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2017-2021 奇闻街 版权所有 |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