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苗语发音为“偶然”的河流,流经黔东南州雷山县桥港村。
不经意间,河里孕育的爬岩鱼作为鱼酱的主料,偶然通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之脚步:雷山鱼酱》登上中央电视台。此后,“偶然”连同爬岩鱼一起,红透了这个火辣辣的夏天。
没人预料到,经济效益来得如此之快。节目播出当晚,上海一位商人派人连夜赶往雷山县,凌晨2点找到厂家,早上8点等到厂长,9点谈妥价格,10点半将相关图片素材传回,11点,雷山鱼酱正式在淘宝天猫亮相。
天猫的销售速度也令人吃惊:上线20秒,即卖出5瓶;晚上10点,1000瓶鱼酱全部售罄。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由于供不应求,一坛鱼酱的批发价从64块突然飙升到1360元,并迅速被抢购一空。
对于生意人来说,这是个无比诱人的商机。很多商家都想把钱砸向这个只有30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
同样,对于这个连一条像样公路都没有,年人均纯收入不过2000元,在大山深处安静了几百年的苗寨来说,太想抓住这个翻身致富的机会了。可现实的难题却也赤裸裸地摆在了面前:作为鱼酱的主料,每人每天最多只能捞一斤爬岩鱼,想要批量规模生产,谈何容易?看着红艳艳的钞票,桥港村的村民却不敢伸手。
苗家鱼酱走进央视
71岁的余沃妮怎么也没想到,儿子竟然把鱼酱给做到中央电视台去了。她更没想到,这3个多月来,全国各地有那么多“有钱老板”渴望着把钱投到桥港村。
71岁的苗族阿妈余沃妮(音)一边利索地钩着渔网,一边眉开眼笑地讲述往事。由于前晚米酒喝多了导致口干,身旁的大石头上还特意放了一碗水。耳朵上大大的银耳圈,随着她生动的肢体语言微微晃动,一幕幕往事也随之道出……
在桥港村,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都种有樱花,每年五六月份,碧绿的山间,或粉或红的樱花下,掩映着一栋栋漂亮的苗家吊脚楼,飘荡着姑娘小伙们的欢笑。
每当这个季节,从隔壁村寨嫁到桥港村的小媳妇余沃妮,就会和女伴们放下手中的刺绣,从吊脚楼里走出来,手里拿着渔网,腰间挂着鱼篓,相约到河边去捞鱼。四十分钟的山路,一路山歌荡漾。
余沃妮是村里出了名的漂亮媳妇,乌黑的发髻,一笑就弯成月牙的眼睛,非常讨村民们的喜欢。当然,就捞鱼的技能来说,余沃妮也是村里最厉害的女子。在那些知了叽叽喳喳闹腾的夏天,余沃妮每天都能捞到四五斤爬岩鱼。
“四五斤意味着什么呢? 爬岩鱼太小了,一般也就小手指那么大,所以至少得有四五百条呢!”回想起过往的辉煌,老人一脸骄傲。
实际上,苗家祖祖辈辈都有一条祖训:女孩不能下河捞鱼,因为会捞到蛇。但这个戒律,桥港村的女孩们并不以为然。
桥港村世世代代都喜欢吃一种叫做鱼酱的美食。尤其是夏天,上山干活的时候,带一个饭团、包一点鱼酱,味道别提有多鲜美,干起活来都有劲许多。
做鱼酱是桥港村的传统,男女老少自然都要去河里捕捞爬岩鱼,因为爬岩鱼是做鱼酱的主料。所以,女孩不能捞鱼的祖训,在这个村寨并不被重视。
可就算是捞鱼高手的余沃妮,也曾遭遇了惊吓。
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余沃妮的水性极好,在“偶然”河中,有时她也喜欢一个猛子扎进水底,到鱼更多的深水区去碰碰运气。
那天,余沃妮正在深水区捞鱼,忽然有一条调皮的水蛇误撞进了余沃妮的渔网。虽然水蛇没毒,可看着它钻来钻去,余沃妮还是头皮一麻,赶紧往河里倒。当然,水蛇游开之后,余沃妮就又开始大显身手。这点小插曲,对苗家女儿来说,算什么呢。山里人遇到蛇是很正常的,余沃妮并不相信这是因为自己犯了祖训而遭遇蛇。
1974年,儿子李绍权出生了。余沃妮把捕鱼、织渔网,以及做鱼酱的本领,毫无保留地教授给了儿子。让余沃妮骄傲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儿子的本领比余沃妮强上好几倍。尤其是做鱼酱的技术,在村里绝对是顶尖的。
71岁这年,又是一个樱花盛开的时节,余沃妮怎么也没想到,儿子竟然把鱼酱给做到中央电视台去了。她更没想到,这两个多月来,全国各地有那么多的“有钱老板”争着要把钱投到桥港村。
坐在吊脚楼下织渔网的余沃妮知道这个喜讯后,乐得眼睛眯成一条缝。
鱼酱被抢购一空
看到这些曾经几乎无人问津的鱼酱全部脱销,店家乐坏了。但通过网络和电视了解到鱼酱的真实身价之后,他们又痛心不已:卖得太便宜了。
李绍权是《雷山鱼酱》里的主角,出名后,很多商人想在他身上投资,可他并不敢轻易接受。
李绍权只有小学五年级文化,20多年来一直在外打工。因为手艺最好,被中央电视台以9天两千块钱的报酬,请去协助拍摄美食鱼酱的制作过程。
谁成想,雷山鱼酱和李绍权就这样火了。
桥港村距离县城有26公里。但大家没料到的是,节目播出后,获利最大的,竟然是桥港村隔壁一个叫永乐的村寨。
事实上,雷山县只有桥港村的村民喜食鱼酱,并已有300多年历史。随着各村寨的通婚频繁,相邻村寨也偶有村民会吃鱼酱。一位颇有商业头脑的村民觉得这种东西好吃,便投资在永乐村办了个厂,专门生产鱼酱。
但办厂10多年来,最远的地方是销往凯里、贵阳等地,销路一直不好。《雷山鱼酱》播出后,上海一位商人连夜派人赶往雷山,凌晨2点找到厂家,早上8点等到这位姓冷的农民企业家,9点谈定价格,10点半将相关图片素材传回,11点在淘宝天猫商城亮相。
天猫平台的销售速度也令人吃惊:上线20秒即卖出5瓶,到晚上10点,1000瓶鱼酱全部售罄。
鱼酱一般可以存放三四年。这个永乐村小厂的存货鱼酱,很快被一扫而光。
由于桥港村的鱼酱名气最大,雷山的商店就算有卖,也只被摆在柜台角落,并不为人知。永乐村工厂的鱼酱售罄后,仅县城一些零售店还有少量存货。这些存货的批发价从每坛64元迅速飙升到1360元,依然被抢购一空。
一些外来的客商不甘心空手而归,就到雷山县城大街小巷的商铺小店里搜罗。一瓶瓶存放多年,沾满灰尘的鱼酱,被外地客商抢购到,然后被以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价格放到网络上销售,依然是供不应求。
雷山县外宣办主任李雪回忆,看到这些曾经几乎无人问津的鱼酱全部脱销,店家乐坏了。但通过网络和电视了解到鱼酱的真实身价之后,他们又痛心不已:卖得太便宜了。
于是,5月的雷山,即便你走遍全县的每一个角落,都找不出一瓶鱼酱,雷山鱼酱就这样为《舌尖上的中国》又书写了一个传奇。
雷山鱼酱创造了传奇,而作为这个传奇的参与者的李绍权,也随之走红。全国各地的客商找上门来,想与他合作。
尽管李绍权还没吃透其中的无限商机,但是他觉得做鱼酱比打工强,于是辞掉广州的工作,回到村里全心全意做鱼酱。那几天,找李绍权谈合作的客商起码有几十人,开出的条件也是一个比一个诱人。最后,他被一位“多顾茅庐”的遵义客商打动。
于是,李绍权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肖像权。
规模生产遭遇挑战
由于需求量大,原本是随意送人的爬岩鱼,现在被炒到了45块钱一斤,并且还在不断攀升。
为了说服李绍权,有的客商带着好烟好酒来到他家。至今,李绍权家里还有40多瓶各款白酒没有喝完。甚至有人直接往李绍权手里塞钱。
李绍权不记得接待了多少这样的客商,他的笔记本上,歪歪斜斜写下了好几页客商的名字和电话。事实上,李绍权最希望的是,这些人能安静地坐下来,认真品一品他亲手做的鱼酱。“但大多数人都太浮躁了。”
最后还是遵义的一位客商打动了李绍权。这位客商多次造访桥港村,和李绍权促膝长谈。最后,他开出条件:给李绍权每月3500元工资,主要负责向村民收购爬岩鱼。并负责鱼酱的生产技术工作。
面对这样好的条件和合作伙伴,李绍权自然是同意了。在外打工20多年,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最多只能存2万元,他对现在这份“在家坐着赚钱”的工作很满意。
遵义客商还开出一个条件,要用李绍权一家的肖像权。在拍摄时,除了老父亲有事没能出镜,李绍权和老母亲、妻子及一双儿女都上了电视。
肖像权是什么呢? 李绍权特意去咨询了村里的高中生。人家用最通俗的话给他解释:就是你们全家的照片给这个老板用了以后,就不能再给别人用了。
对于肖像权,李绍权并不太在意。他最看重的,是如何能制作出好鱼酱。他明白,鱼酱一年最多只有四五个月的生产时间。因为爬岩鱼是野生的,数量本身不多,而捞鱼的最佳季节是在夏天。
这样的局限性,注定要想大量生产鱼酱并不容易。
除了永乐鱼酱厂外,桥港村的村委会也成立了两个合作社专门生产鱼酱,加上与遵义客商合作的李绍权,可以想象爬岩鱼的需求量有多大。
“我们村里的人都爱讲一句话——没有鱼酱,锅里的汤没人舀,加点鱼酱,锅里的汤全喝光。”70多岁的老支书李应荣说。
鱼酱的主要材料为爬岩鱼。将爬岩鱼捕回后洗净剁碎,与草木灰中烤好的干辣椒剁碎混合,再配上姜米、甜酒、盐等,置放于坛中,用草木灰封坛,即完成制作。3个月后美味酝酿而成,鱼酱即可取出食用,可炒、可烧、可炖、可煮。
竞争之下,原本是随意送人的爬岩鱼,收购价被炒到了45块钱一斤,并且还在不断攀升。
和很多村民一样,尽管年已七旬,但耳聪目明的余沃妮也加入到了捞鱼的队伍。老人至今依然是村里捞鱼的一把好手,但就算辛苦一天,也最多只能捞一斤半。老人感慨,现在炸鱼、毒鱼的人太多,“偶然”河里的鱼是越来越少了。
鱼酱的“钱途”与前途
环绕桥港村那条“偶然”河里的鱼日渐稀少,村民们只得走路到两个小时路程外的都柳江去捞鱼。野生爬岩鱼会不会因为大量捕捞而灭绝,成为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这是一个古朴的村寨,村里的妇女们还穿着旧时的民族服装,挽着高高的发髻,见到陌生人来访,微微一笑,脸上飞起两团红云。记者在采访时看到,村里的小孩,三五成群拿着钓竿,打打闹闹朝“偶然”河方向走去。
如果可以再次选择,爬岩鱼或许宁愿低调。《雷山鱼酱》播出,爬岩鱼一夜暴红,但它们也承担了走红后的代价——大量爬岩鱼从河底被端上餐桌,成为一道道菜肴的调料品。
环绕桥港村那条“偶然”河里的鱼日渐稀少,村民们只得走路到两个小时路程外的都柳江去捞鱼。那么,这种野生的爬岩鱼会不会因为大量捕捞而灭绝呢?
对于余沃妮老人的忧虑,雷山县外宣办主任李雪表示,为更好地保护水产渔业资源及天然水域生物资源养护,雷山县在5月份已经成立了一支巡逻队,采取多种措施严格执行护渔行动,一旦发现有人用非常规手段捕捞河鱼,一律重罚。
“此外,鱼酱的主料其实除了爬岩鱼外,还有扇子鱼、钢鳅鱼等鱼品种,味道同样鲜美。”雷山县副县长龙志波介绍,《雷山鱼酱》播出前,全县仅有雷山永乐鱼酱厂生产,每年产量15吨左右。鱼酱热销后,目前有5家企业投入生产“雷山鱼酱”,今年预计产量达200吨左右。
鱼酱挑动了大家的味蕾,而要征服味蕾还是要靠产品。目前鱼酱市场供不应求,然而受季节性的制约鱼酱已出售一空。
有了机遇,但面对脱销,雷山又将如何抓住机遇?
龙志波坦言,目前,雷山县已计划组织力量和加强院校合作进行科技攻坚,尽快解决扇子鱼、爬岩鱼、钢鳅鱼等鱼苗种人工繁殖,实现原料产量大幅度提高,以解决规模生产带来的主材不足问题。
龙志波说,现在只要在百度搜索“雷山”两个字,“雷山鱼酱”就会第一个弹出,“雷山鱼酱”就像一块巨大磁场,商机无限,这对于贫困山区县发展民族食品产业是诱人的机遇。
“雷山鱼酱”受棒之后,市场上已开始出现“仿品”甚至假冒产品的冲击,今后如何在全国范围内保护品牌,保证产品销售到消费者手中,这也是县里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雷山县主要在实施“雷山鱼酱”品牌保护工程,扩大原料生产规模,这是发展壮大鱼酱产业的基础。同时围绕鱼酱所需的鱼、生姜、辣椒、花椒等东西,通过科学规划,做出规模生产基地,形成一村一品经济。
“另外,还要做好鱼酱制作工艺的‘非遗’申报工作,雷山是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最多的一个县,有这个基础,也有这样的优越条件。”龙志波说,现在,从雷山县到桥港村的水泥路即将动工,半年后,这条宽敞的马路会让这个村寨的百姓,过上一种全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