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街(手机版)
首页 > 奇闻异事

历史悠久的四川乐山大佛

作者:奇闻街  来源:网络转载  阅读:505

历史并没有记载四川乐山大佛的来源,倒有“大像阁”“凌云阁”“天宁阁”等诸多称呼

从头到脚覆盖乐山大佛的楼阁,在唐代的定名究竟是什么?唐懿宗咸通年间摄嘉州刺史的薛能(817?—880?)在《凌云寺》一诗中只说:“像阁与山齐,何人置石梯?”也许当时,并没有阁名。

在宋人的诗文内,倒有“大像阁”“凌云阁”“天宁阁”等诸多称呼。

据苏洵《游凌云寺》诗等资料可以推知,在1037至1059年之间,乐山大佛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复工程,主要是重新装了金身、彩绘了服饰,重建了大佛阁,并将其名改定为“天宁阁”(1962年,乐山市曾对大佛进行了一次维修,在大佛的胸口部位发现了一个高约一丈多、宽约1米的密封石洞。残破的封门石原是宋代的一块石碑,上面清楚地刻有“重修天宁阁记”字样)。

关于乐山大佛阁,历代对其“层级”的说法居然前后不一。史书记载,1177年,范成大“跻石磴,登凌云寺。寺有天宁阁,即大像所在。嘉为众水之会,导江、沫水与岷江皆合于山下,南流以下犍为。沫水合大渡河由雅州而来,直捣山壁,滩泷险恶,号舟楫至危之地。唐开元中,浮屠海通始凿山为弥勒佛像以镇之;高三百六十尺,顶围十丈,目广二丈,为楼十三层——自头面以及其足,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以木为之。佛足去江数步,惊涛怒号,汹涌过前,不可安立正视,今谓之佛头滩。佛阁正面三峨,余三面皆佳山,众江错流诸山间,登临之胜,自西州来,始见此耳。”注意,所谓“唐开元中,浮屠海通始凿山为弥勒佛像以镇之;高三百六十尺,顶围十丈,目广二丈,为楼十三层——自头面以及其足”云云应是在回顾历史,十三层当为唐代佛阁的层数。

大约在1196至1242年之间,宋宁宗朝画院待诏夏圭绘制了长约21.4米、高为0.45米的绢本《长江万里图》,其中乐山段“天宁阁”三字清晰可见,阁共九层(恰与南宋末年四明沙门志磐《佛祖统纪》“沙门海通于嘉州大江之滨凿石为弥勒佛像,高三百六十尺,覆以九层之阁”云云相吻合),应为范成大亲眼所见者,尽管他没在《吴船录》内明确记下来。

同为南宋人的王象之(1163—1230)、祝穆(?—1256)却异口同声地说海通“建七层阁以覆之”。他二人虽未到过乐山,但都是严谨的地理学家,依凭的或许是非常可靠的唐朝史实。这不是又跟“十三层”之说相矛盾了吗?原来中国古建筑本身结构的层数和其外观的檐数并不对等。远的不提,就拿凌云寺的灵宝塔来说,其外观是十三檐,但塔内只有五层。基于此,唐代的大佛阁极有可能为七层十三檐式。也就是说,从外观是十三层,入内看则是七层。

总而言之,两宋人士图文内的“七层”“九层”“十三层”之说并不矛盾,因唐代大佛阁或是七层十三檐式,而北宋时重修的天宁阁则为九层——抑或只是外观之数,内部仍为七层?

上一篇:恐怖!男子买巫毒娃娃诅咒老板宣泄方式——扎小人
下一篇:松花江坠龙事件 目击者讲述缘由

热门推荐

精彩推荐


站点地图|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或由网友自行发布,我们对此不负任何责任,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2017-2021 奇闻街 版权所有 |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