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应用范围在现代社会中极为广泛,除传统工业机器人以外,它在救护,科考等领域也有重要应用。比如,在日本福岛核危机中就采用机器人进行高辐射区的检测工作;而科考方面,最吸引人们目光的就是地外行星探测,这一任务通过都由轮式机器人完成,比如美国的机遇号,好奇号火星车、中国玉兔号月球车等。
事实上,对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未来的太空探索目标而言,任务的轻量化和低成本显得日益重要。而当前太空机器人的设计,需要将降落伞、反推进火箭和冲击气囊等装置结合在一起,以减少冲击力,让机器人正确定向登陆。那么是否有不同的设计形式更能适应NASA未来的目标?近日有报道指出,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的一个团队正在研究利用超级球形机器人执行太空探索任务的可行性。
该团队在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的出版物《科技纵览》上发表详细报告称,他们“认为可能有一种更简单、更便宜的探索太阳系的方法—将科学仪器嵌入一个灵活的、可变形的机器人外骨骼内”。目前,他们正在基于“拉张整体(tensegrity)”这一概念建造超级球形机器人,其主要优势是具有登陆和有效移动的双重能力。按照报告的说法:“这种机器人可以同时作为登陆器和一个移动平台,从而大大简化任务剖面、降低成本。”
总之,超级球形机器人就是一个承担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结构。报告的作者们设想:“在理想情况下,几十个甚至数百个仅重几公斤的小型、可折叠机器人,在发射时可以方便地压紧在一起,并在抵达目的地之后可靠地分离并展开。”他们描述说,球形机器人在发射时可以被折叠成一个非常紧凑的结构,登陆时会爆开并弹落,以缓释冲击力。降落到目标星体表面后,它会四处滚动,并根据周围地形,用推拉杆和绳缆有效地操控自己的行动,比如从柔软的沙子中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