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街(手机版)
首页 > 网赚

分享 腾讯大佬马化腾的发展历程

作者:奇闻街  来源:网络转载  阅读:732

  今天,我读到一篇英语文章,向美国读者介绍腾讯公司的历史。

我觉得,这篇文章整理了好多资料,写得非常清楚。腾讯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只看这篇文章就够了。下面就是它的译文,供大家参考。

一、

1971年,马化腾生于海南。13岁,随家人移居到深圳。

1989年,父母希望马化腾在本地读大学,所以他选择了深圳大学,尽管他的高考分数可以上清华大学。马化腾早年对天文学着迷,打算选择这个专业,但是深圳大学没有天文系,所以马化腾改学计算机工程。

大学里,他开发了一个股票分析软件,后来以5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卖掉了。这相当于那时大学毕业生3年的工资。

1993年,大学毕业后,马化腾加入深圳润讯公司担任软件工程师。他的大学朋友张志东和许晨晔,继续攻读研究生课程,后来他们成为腾讯的首席技术官和首席信息官。

二、

1994年,马化腾对 FidoNet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FidoNet 是一个全球性的计算机网络,用于不同的公告板系统(BBS)之间的通信,把它们连在一起。1991年,罗依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名为 CFido 的 FidoNet。

  马化腾决定建立自己的 FidoNet。他用出售股票软件获得的所有资金,购买了4条电话线和8台电脑。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雷军在北京也成立了自己的 FidoNet。

1995年,马化腾遇到了丁磊。丁磊当时积极参与中国的 FidoNet 社区,而马化腾是 FidoNet 深圳地区的管理员。

丁磊也是一名程序员,大学时就想创办一家公司。当时他加入了广州的一家美国软件公司 Sybase,一年后辞职离开,进入一家 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公司。他注意到了电子邮件的革命性潜力,与别人合作开发了第一个免费的中文电子邮件服务"网易"。网易通过向中国电信销售服务赚钱,这使丁磊成为第一个盈利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家。

丁磊的故事激励了马化腾。1998年春天,马化腾约了张志东在咖啡店见面,跟他说:"让我们创办一家公司吧。"马化腾的创业想法是,将互联网与寻呼机结合起来,使用互联网向寻呼机发送电子邮件、新闻等。

张志东被马化腾的激情感染,很快就辞去工作投入创业(当时马化腾甚至还没有从润讯离职)。他们又找来了朋友许晨晔和陈一丹,组成了一个由四名工程师组成的团队。很快,他们意识到团队里没人有销售经验,就又去找了当时在深圳市电信部门工作的曾李青。这就是腾讯的5个创始人。

三、

1996年,三名以色列人开发了 ICQ(I seek U,我寻找你)。这是一种互联网通讯工具。可以在线聊天和共享文件。1998年底,ICQ 拥有约1000万用户,被美国在线 AOL 收购。

  (上图是 ICQ 的界面)

腾讯成立后,受到 ICQ 的启发,想做一个中文版的 ICQ,于是开发了 OICQ,其中"O"代表"开放"。于是,腾讯就有两个产品线:寻呼软件和 OICQ。

很快,事情就清楚了。ICQ 代表的即时通讯市场有巨大空间,而寻呼软件没有太大市场。而且,AOL 并购 ICQ 以后,对中国市场并没有兴趣。因此腾讯决定专注开发 OICQ,使其适合中国大陆的用户。他们为 OICQ 添加了脱机消息(ICQ 不支持)和陌生人作为联系人等功能。

推出9个月以后,OICQ 达到了100万用户。随着用户增长,就需要添置越来越多的服务器。但是,腾讯只剩下10,000美元现金,没钱购买那么多服务器,工程师不得不花了很多精力,设法减轻服务器的负担。而且腾讯没有收入模式,OICQ 继续增长变得越来越困难。

1999年,腾讯收到了美国 AOL 律师信:起诉 OICQ 侵犯 ICQ 的知识产权,要求腾讯停止使用域名"OICQ.com"和"OICQ.net"。马化腾知道他们没钱去法院打官司,此时只剩下两种选择:融资并削减成本,或出售腾讯。

四、

没有人愿意收购腾讯,因为马化腾回答不了腾讯如何赚钱。有一次,为了计算腾讯的估值,收购者甚至统计了办公室电脑、办公桌和椅子的数量。马化腾希望以300万元出售腾讯,但最高报价是60万元。创始团队只好想办法借钱,一个朋友借钱的时候,对马化腾说:"如果你真的破产了,不用担心怎么还钱,千万不要把你的股票给我。"

这时,销售专家曾李青建议去找风险投资,"我们现在找的投资者都太老派了,我们需要找到一些更疯狂的人。"这是马化腾第一次了解到 VC 的概念。

当时,中国最著名的风险投资公司是>

最终,IDG 同意了投资腾讯。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OICQ 确实是一种受欢迎的产品,具有吸引力;其次,他们看到了 ICQ 买给 AOL 从而成功退出,因此认为 OICQ 可能也卖得出去。腾讯的估值为550万美元,创始人团队希望保留公司的多数股权,因此以220万美元的价格向外部投资者出售高达40%的股份。IDG 不愿意独自承担风险,又拉来了另一个投资者----香港的电讯盈科,管理者是李嘉诚的儿子李泽楷。IDG 和电讯盈科分别拿到腾讯的20%的股权。

当>

五、

法院最终判决,腾讯将域名"OICQ.com"和"OICQ.net"归还给 AOL。这意味 OICQ 必须改名。

一位腾讯员工在公交车上听到,一些 OICQ 用户在谈论这个软件时,将它称为 QQ,于是这个名字成了产品的新名称。

腾讯拿到的风险投资,主要用于购买服务器和支付工资,但是依然没有收入来源。很快,不得不又去寻找买家,考虑把自己卖掉。

腾讯询问了搜狐、雅虎中国和其他几家公司,所有人都拒绝。但是,在这段绝望的时期,用户数量继续大幅增长。具有讽刺意味的是,QQ 的用户数量已经达到1亿,而中国没有一个人想收购腾讯。

  有一天,一个声称来自 MIH 中国办事处的人,走进腾讯的深圳办公室。这是南非媒体巨头 Naspers 拥有的投资公司。它的中国代表是一个老外, 中文名字叫做网大伟。他每访问的每一个新城市,都要去网吧看一下。他注意到,每个网吧的电脑桌面上都有一个名为 QQ 的程序,因此他认为这肯定是一个强大的互联网公司。每个人的名片都包含他们的 QQ 号码,这进一步激起了他的好奇心。

马化腾向网大为展示了用户增长图,并告诉他 QQ 每天新增50万用户。这导致了 MIH 和腾讯之间的投资谈判。MIH 认为腾讯估值为6000万美元,并希望成为该公司的最大股东。腾讯团队强烈反对放弃公司的多数控制权,但对于一年之内,公司的估值增加了11倍,而感到非常高兴。

IDG 也对 MIH 的估值感到兴奋,这标志着他们投资得到了良好回报。IDG 卖出了其在腾讯20%股权中的12.8%,保留了7.2%,电讯盈科则是放弃了所拥有的腾讯所有20%的股份。MIH 一共拿到了腾讯32.8%的股份,成为继创始人之后的第二大股东。MIH 的这笔交易后来是风险投资史上获利最大的交易之一。

六、

腾讯想了各种办法,多次尝试从 QQ 获利,直到2002年才找到了途径。

产品经理许良了解到一个韩国网站 sayclub.com,允许用户拥有个性化发型、表情、服装等,但必须付费。该网站拥有150万用户,平均每人每月支付5元人民币。许良迅速推动腾讯也提供类似的功能。

在说服高管后,QQ 及时推出了 QQ 秀。用户可以定制自己的头像,方法是先付钱购买"Q币",然后用其购买 QQ 市场中的头像。所有头像的价格在0.5元至1元人民币之间。付费的 QQ 用户可以在聊天时显示他们的新头像。QQ 秀推出半年后,该服务有大约500万付费用户,每人每月贡献约5元人民币。

  为了将 QQ 秀提升到一个新水平,腾讯又推出了名为"红钻会员"的 VIP 会员。每月支付10元人民币,付费用户可以独家获得虚拟礼品,并在头像旁边有一个红色菱形图标,享受 QQ 市场的折扣价。这些货币化努力使腾讯每月可以收入数千万美元。

七、

2001年,90%的计算机使用 Windows 系统。微软公司当时宣布,在中国进一步扩展即时通信工具 MSN 的战略,这对腾讯构成巨大威胁。

2004年,新版 QQ 推出时,它没有得到企业的支持。对企业来说,QQ 看起来像一个普通的聊天应用程序,而不是一个严肃的沟通工具,MSN 才是办公首选。为了反击,腾讯希望进入电子邮件市场。

当时,微软的 Hotmail 是电子邮件巨头,因此腾讯决定收购其在中国的最大竞争对手之一 Foxmail。Foxmail 由张小龙在1996年推出,是一个免费的电子邮件客户端,推出后一年内就有400万用户。

2005年,Foxmail 被腾讯收购,升级成为了 QQ 邮箱。

八、

2010年,美国出现了一款名为 Kik messenger 的应用程序,允许用户通过无线网络与通讯录中的人交换免费消息。在15天内,Kik 就拥有了100万用户。这引起了张小龙的注意,他要求马化腾让他开发一个类似的产品。

  (上图为 Kik 的界面)

雷军也注意到了 kik,他的公司小米反应非常迅速。经过短短一个月的开发,小米推出了米聊。不久之后,张小龙团队推出了微信。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这两个应用程序相互竞争,米聊支持语音留言,微信也效仿。添加此功能后,微信的用户数量从每天新增 10-20k,增加到 50-60k。微信继续推出新功能,如"摇一摇"(看看谁在附近),"漂流瓶"等等,而米聊没有跟上用户的增长,曾经一天内多次中断服务。

2012年,微信用户达到1亿。它是社交媒体应用程序历史上,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软件,只用了433天就达到了这个里程碑。相比之下,QQ 用了10年,Facebook 耗时5.5年,推特4年。

 

上一篇:分析 如何利用微信搜一搜布局关键词霸屏引流
下一篇:分享“种草模式“掏空用户钱包,抖音网红带货2000万+

热门推荐

精彩推荐


站点地图|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或由网友自行发布,我们对此不负任何责任,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2017-2021 奇闻街 版权所有 |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