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街(手机版)
首页 > 奇闻异事

皇陵之地是风水宝地吗

作者:奇闻街  来源:网络转载  阅读:1066


    在封建时代,皇帝非常注重选择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风水宝地”来建筑陵寝。这些所谓的宝地都有什么风水奥妙呢? 

    秦汉时期,有关墓地选择的“风水术”开始兴起,使墓地选择日趋成为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如秦始皇陵就选择在“关中八景”之一的“骊山夕照”的骊山北麓。这里地势高凸,山清水秀。其“山阴多金,山阳多玉”,南有骊山风景如画,婀娜多姿,且形势险要,有如虎踞;北临渭水波光流泻,宛若天河,似水龙盘绕,气象万千。 

    自从葬地的选择受到风水观念的支配以后,人们越来越重视墓地及其周围的环境。从早期主要着眼于地理地势开始,渐渐转向把死者葬地的优劣与生者的富贵贫贱联系起来。至六朝时期,由于人们对风水术日益重视,因此,这一时期的风水术已形成相对系统的理论。其中风水观念中所谓“峰峦矗拥,众水环绕,叠嶂层层,献奇于后,龙脉抱卫”的佳“穴”之地,实际上就是说墓地要选择在背倚山峰.两面有山峰环抱,面临河流与平原的地方。前述秦始皇陵头枕骊山,脚踏渭水,就是具有这类“龙脉’’的所在。现已发掘的南京六朝大墓,其墓葬地址也大多符合这种所谓的风水特点与基本规律。 

    唐宋及其以后,墓地选择的“风水术”不断发展与完善。哪些地方为“佳穴”,哪些地方为穷山恶水而不可葬,哪些地方分别是天子、诸侯、大夫、庶人等的墓址选择地等,在当时的“风水术”中,都形成了相对系统的理论,并以此指导实践。尽管这样的观念有时也遭到社会上有识之士的批评与反对,但总的说来,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风水先生”的极力宣扬,墓地风水术仍久盛不衰。 

   皇陵所在地的选择,尤其是明、清的皇陵,可谓墓地风水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高典范。以清代为例,各帝及后妃陵寝或寝园的选址与营建无不考虑所谓的“龙”、“砂”、“穴”、“水”、“土壤”、“明堂”、“近案”、“远朝”的相互关系。 

    在今北京以东一百二十五公里左右的河北遵化县马兰峪昌瑞山主峰南麓,有一处规模十分宏大、体系较为完整的古代陵墓建筑群,为清代皇室的皇陵区之一,共埋葬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五代帝王、慈安、慈禧等十四后及一百一十七名妃嫔,组成了大小不等的十五座陵园。因地处清都城北京的东面,与位于今河北易县梁各庄泰宁山下的清西陵遥遥相对,故称清东陵。 据说这块“宝地”是被明朝亡国之君崇祯皇帝最先相中的。本来,这里乃万里长城所经之地,昌瑞山上有逶迤曲折而过的长城,明末,崇祯皇帝巡视到此,他登临举目,向南望,平川似毯,无边无垠,尽收眼底;朝北看,重峦如叠,千峰峥嵘,万绿无际。日照阔野,彩霞铺地,紫霭飘渺;风吹海树,碧影婆娑,松涛滚滚。山高而不穷,峦青峰翠;水阔而不恶,波碧流缓。真是山川壮美,景物天成。崇祯皇帝不白为之心动。他以为昌平天寿山的风水已随内忧外患而移,已无类似此地之“佳穴”,因而应该在这里开辟新的陵域。然而,没有等到他的“寿宫”破土兴建,大顺王李白成的起义军就打进了紫禁城。仓皇出逃的崇祯皇帝走投无路,顿感明王朝气数已尽,自觉昌平陵风水已绝,遂自寻短见,吊死在煤山,即今景山东南侧脚下那棵歪脖子槐树上。虽江山改姓,朝代易主,然山河依旧,“风水”犹存,明朝亡国之君未能如愿以偿的“万年吉地”,于是就被清王朝开国之主占用了。 

    而这片墓地被清代帝王选中则是很偶然的。那是清顺治年间的一天,一队前呼后拥的狩猎队伍追赶猎物,偶然至此,见这里山峦重叠,碧水淙淙,林海无边,山清水秀,为首一人突然勒住骏马的缰绳,四顾叹道:“此山王气葱郁非常,可为朕寿官。”继而,他驰马奔驰在崇山峻岭之间,流连忘返。待回京都之际,他取下戴着的指环抛向空中,谕示侍臣说:“(即指环)落处定为穴,即可因以起工”o后来有擅长风水术的人看到此地后,便奉承道;“此乃天下吉壤也o" 

    其实,任何“风水宝地”都是自然天成,其优美的自然环境或地理形势并不是被某个皇帝发现后才有的。然而,由于历代皇帝竭力给自己选定的陵区制造神秘感,使得风光秀丽、雄伟的山川形势,一经与皇权相联系,便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上一篇:为何历代皇帝爱“扎堆儿”
下一篇:皇陵建筑布局有何讲究

热门推荐

精彩推荐


站点地图|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或由网友自行发布,我们对此不负任何责任,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2017-2021 奇闻街 版权所有 |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