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一词来自梵文,“喜马”意为雪,“拉雅”意为住屋或家乡,原意即为“雪的故乡”。它全长二千四百公里,宽二百至三百公里,主脊山峰平均海拔达六千米,是地球上最高而又最年轻的山系。喜马拉雅山系最奇特的景观就是垂直分布的自然带,其中包涵的问题非常复杂,正因为这样,这里才成为中外学者和探险家最为钟情的地方。
喜马拉雅山的顶峰终年白雪皑皑,在红日映照下,更显得晶莹剔透、绚丽多彩;一旦漫天风雪来临,它就被裹上一层乳白色的轻纱,犹如从茫茫太空中飘来的一座玉宇。
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的珠穆朗玛峰巍然屹立为群峰之首。最先发现和熟悉这世界最高峰的是我国藏族同胞和尼泊尔人民。在西藏的历史记载和传说中也流传着不少关于珠穆朋玛峰的故事。据西藏佛经记载,藏王下命令把这个地区作为供养百鸟的地方,当地的喇嘛教则把所有的鸟当作神。尼泊尔人民则称它为“萨加玛塔”,这是一个梵语复词:“萨加”意为“天”,“玛塔”意为“头”或“山峰”,两个词合在一起便是“高达天庭的的山峰”或“摩天岭”之意。18世纪初,中国测量人员测定了珠穆朗玛峰的位置,并把它载人1719年铜版印制的清《皇舆全览图》。
高耸挺拔的喜马拉雅吐山脉东西横亘,逶迤绵延,呈一向南凸出的大弧形矗立在青藏高原的南缘。喜马拉雅山系由许多平行的山脉组成,自南而北依次可分为山麓、小喜马拉雅山和大喜马拉雅山三个带。大喜马拉雅山宽五十至九十公里,地势最高,是整个山系的主脉。位于中尼边境中部的喜马拉雅,雪峰林立,有数十座海拔七千米以上的山峰。
海拔八千米以上的极高峰也比较集中,仅在我国境内的就有五座,即珠穆朗玛峰、洛子峰、马卡鲁峰、卓奥友峰和希夏邦马峰。它们和境外的干城奄嘉峰、马纳斯仟峰、道拉吉里峰及安那鲁纳尔峰等海拔八千米以上的山峰共同组成整个喜马拉雅山系的最高地段。
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北翼自然条件差异显著,动物和植物的种类组成截然不同。这种悬殊的自然景观十分奇特,让人惊叹造化之功。以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为例:中喜马拉雅山的南翼山高谷深,具有湿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特点。在短短几十公里的水平距离内,相对高差达六千至七千米,垂直自然带十分明显。海拔一千米以下的低山及山麓地带是以婆罗双树为主的季雨林带。海拔一千至二千五百米的地方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带,与我国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类似,主要有栲,石栎、青冈、桢楠,木荷、樟、木兰等常绿树种。森林苍郁,有附生植物及藤本植物。森林中常可见到长尾叶猴、小熊猫以及杂色噪鹛、绿喉太阳鸟等,表现出热带、亚热带生物区系的特点。
海拔二千一百至三千一百米的地方为针阔叶混交林带,主要由云南铁杉、高山栎和乔松等耐冷湿、耐干旱的树种组成。植物组成具有过渡特征,随季节变化而作垂直的迁移。海拔三千一百至三千九百米的地方为以喜马拉雅冷杉为主的山地暗针叶林带。森林郁闭阴湿,地面石块及树木上长满苔藓,长松萝悬挂飘曳,形成黄绿色的“树胡子”。林麝和黑熊等适于这种环境,喜食附生在冷杉上的长松萝。冷杉林以上为糙皮桦林组成的矮曲林,形成森林的上限。
森林上限以上,海拔三千九百至四千七百米的地方为灌丛带。阴坡是各类杜鹃组成的稠密灌丛,阳坡则是匍匐生长的暗绿色圆盘状的圆柏灌丛。海拔四千七百至五千二百米的地方为小蒿草、蓼及细柄茅等组成的高山草甸带。再往上则为高寒冻风化带及其上的永久冰雪带。
中喜马拉雅山北翼高原上气候比较干旱,没有山地森林分布。在海拔一千至五千米的范围内生长着以紫花针茅、西藏蒿和固沙草等为主的草原植被,组成高山草原带。这里的动物多为高原上广布的种类,如藏原羚、野驴、高山田鼠、藏仓鼠高原山鹑、褶背地鸦等。海拔五千至六千米的地方为以小蒿苹、黑穗苔草等为主的高寒草甸和以蚤缀等组成的座垫植被带。主要动物有喜马拉雅早獭、岩羊和藏仓鼠等。海拔五千六百至雪线(六千米)间寒冻风化作用强烈,地面一片石海,只有地衣等低等植物,形成黄、橙、绿、红、黑、白等各种色彩,组成独具一格的图案。
喜马拉雅山脉的东、中、西各段也有明显差异。东段比较湿润,以山地森林带为主,南北翼山地的差异较小;西段较干旱,分布着山地灌丛草原和荒漠;中段的喜马拉雅地势高耸,南北翼山地形成鲜明对照。
千百年来,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区的人们,利用河流切穿山脉的山口地带,南北穿行。喜马拉雅山区的农业开发历史约有六百多年。
藏族和其他民族在河谷阶地和缓坡上开垦耕地,修筑梯田,他们把耕地分成“巴莎”(上等地)、“夏莎”(中等地)和“切莎”(下等地)等类别,开挖渠道,引雪水灌溉,种植青稞、燕麦、玉米等作物,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根据高山冰雪消融引起的河流水量的变化,判断气候的变化。他们看山影,观候鸟,观察报春花发芽、生叶和开花等物候现象,来掌握播种时节,安排田间管理。这些丰富的经验,对于发展喜乌拉雅山区的农牧业有很实用的价值。
为了攀登珠穆朗玛峰,从1921年到1938年,英国人在北坡进行过多次尝试,但都没有成功。1953年5月29日,人们首次从南坡登顶征服了世界最高峰,其中一个是尼泊尔谢尔巴族人,另一个为新西兰人。谢尔巴人适应高山气候,擅长爬悬崖,攀陡壁,刻苦耐劳,不畏艰险,被誉为“雪山之虎”。1960年5月25日,我国登山队王富洲等三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在世界登山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