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街(手机版)
首页 > 奇闻异事

香格里拉只是传说中的地方吗?

作者:奇闻街  来源:网络转载  阅读:619

    喜马拉雅山地区是地球上最高地带,人们把它和地球上的南极、北极连在一起,称之为世界第三极。喜马拉雅山的魅力不仅来自于它的巍峨,还在于它的神秘。据说,在这神秘的世界屋脊,还有个美丽的世外桃源,那就是令人神往的“香格里拉”。


    美国作家希尔顿在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描绘了一个名叫“香格里拉”的地方。说它就在喜马拉雅群山之中,那里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居民品格高尚,而且健康快乐,长生不老,他们与世隔绝,以喇嘛教为中心,守护着自己的文明。

    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是以西藏古典传说中的世外桃源“香巴拉”为依据的。西藏经典中记载的“香巴拉”是个雪山环绕、天地之间纯净如水、黄金佛塔林立、处处宁静祥和的国度。对于虔诚的喇嘛僧侣来说,这不仅是个神话般的传说,而且是他们终生追求,可望而不可及的一处圣地。以前这传说只是在藏民和喇嘛僧侣中流传,自希尔顿的书问世以后,“香格里拉”引起了世人的美好向往。于是寻找香格里拉(或“香巴拉”)就成了世界上的一大热点。那么,神奇美丽的香格里拉究竟在何处呢?

    经众多专家学者的多方考察,证实作为英语中一个外来词汇的“香格里拉”,只在云南迪庆州香格里拉县的藏语中才有它的准确发音,它由藏传佛教经曲保的“香巴拉”一词演化而来,其发音属于云南香格里拉藏区的一种方言土语,意为“心中的日月”。其中的“香”和“格”的发音,更是仅为康藏地区南部土语群中的香格里拉方言所独有。而在别的藏区,英文“香格里拉”( slhanerila)的发音,一股读作“森吉尼达”。而香格里拉县城的古藏语地名就叫“尼日宗”或是“独给宗”,意为日月城,与香格里拉藏语中“香格里拉”的含意完全吻合。

   “香格里拉”与藏传佛教经典中的“香巴拉”关系密切,“香格里拉”很可能是由藏传佛教经典中的“香巴拉”演变而来。正如美国驻成都总领事涫新闻文化处在给香格里拉县外事办公室的一份传真文件里指出的,“多数西方作家和学者相信,‘香格里拉’这一概念来自藏传佛教经典中的‘香巴拉’一词,意指偏远山林中一处理想完美的地方。这个概念源于‘香巴拉’词,此词在用梵文、藏文写成的有关生命轮回的描写中被经常提到”。

   “香巴拉”的概念,来自藏传佛教的净土信仰。所谓净土信仰,其实就是大乘佛教中的“彼岸世界”信仰。任何一个成熟的宗教,都有自己的“彼岸”方式,大乘佛教当然也不例外。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净土”是与“秽旧”相对的,净土指的是菩萨修成的清净处所,是得涅檠的诸佛教化众生的庄严世界,也是佛的居住之地。相对于此,芸芸众生的居住之所则是有烦恼,有污秽,故称秽土或秽国。按照藏传佛教的经典,香巴拉王国隐藏于雪山之中,整个王国被雪山环绕,八个莲花瓣状的区域与城市是人们的居处,中央又有雪山内环盲卡拉巴王宫,是香巴拉王国国王的居处,这里的人们不执、不迷、无欲;历代的神圣国王,为未来之世界保存最高佛法,直到外部世界的宗教被长度消灭为止。据传说,外界之人曾经图谋征服香巴拉王国,但香巴拉稳固与超自然神的兵将出现,在一场战争中将外界人消灭,从而保住了自己的王国。

    藏文、梵文经典所描述的古代各种进入香巴拉的入境指南都指出,“前往圣境要穿越荒漠与高山,行者除了必须克服崇山、峻岭、大河等自然障碍以外,还得以神通求得诸护法神的协助,以慑服沿途之恶魔。去香巴拉的旅途从印度或西藏出发,要经过不毛之地与神秘地区,进入香巴拉的程序是,行者必须作各种精神修练,变换其身心,使自己适应于进入香巴拉王国。人一到达香巴拉,就会看到美丽的公园与城堡构成的理想国土,四周有双层雪山环绕,分八区如莲花状。香巴拉的居民,各种各样的食物与各种各样的乐趣都甚为富足,富饶无比,拥有大量的金银珠宝,无人犯罪,居民遵循智慧而生活,皆已达到修行的高层境界。人进入香巴拉之后,经由国王与国王所护持的佛所助,得以发展成佛教所需之智慧与慈悲心(佛是完全觉知真如佛教性者。就此而论,香巴拉并非“可求得天国喜乐主人间乐土,而是欲成佛入涅檠主人的特殊场所。”

    16世纪时候的雅目王·吉达王子,写过一部藏文中最美妙、详尽的史记,其中就描述过前往香巴拉的旅游历程。而对西藏文学和许多含有医学和占星术的书籍,一般人都相信那些内容大多源自香巴拉,其中有一本占星学的教本名《白琉璃》,开头就是香巴拉王国史,并附有香巴拉历伐王国的木刻画。1775年,六世班禅大师罗桑华丹益希,曾根据大藏经中有关香巴拉的经文,写过一部通俗的《香巴拉指南》。他将香巴拉传说分成了三部分:前往香巴拉之历程;王国本身的情形;该国历史及预言。用现在的观念来说,他是把神话中的论题衍变成了:探寻香巴拉王国或圣地的旅程;秘藏的胜地或人间净土;预言黄金时代的来临。他甚至还撰写过一篇通俗的《香巴拉祈祷文》,其中有一段,描写的正是那场“最后战争”:百万雄狮兮,彩色缤纷。四十万大象兮,愤怒狂奔。黄金战车满载战士武器,齐赴大战场兮,英勇奠故。

    而与此同时,藏传佛教的信仰者,坚持笃信香巴拉王国仍然存在,认为那是地球上的人间净土。有人利用古代西藏文献的香巴拉指南,试图去发现实存之香巴拉王国国境。直至今日,藏族人民仍然相信,能在喜马拉雅山的一个偏远的山谷中找到香巴拉。佛教经典对香巴拉作了详细的介绍,但对香巴拉的方向却含糊不清。许多人相信香巴拉是个隐喻之地,其他一些人则相信,当整个人类社会进入现代之后,香巴拉就从地球上消失了。但香巴拉的人们仍在关注着人类的一举一动,终有一天,它会返回地球,救人类于毁损之中。届时,藏族英勇的战神格萨尔将受香巴拉国王的智慧所引,从香巴拉率领一支军队到人间,帮助人类征服一切黑暗。经常在西藏各地游历的说书人,常常会在听众面前摆出一张香巴拉王国的图画,兴趣盎然地介绍他的香巴拉游记。说书艺人会在那张图画上指出,旅游者应如何爬上通往山顶的梯道,说身体应“轻如昆虫,才能爬上雪山王国”。西藏民间那些有关香巴拉之行的故事,大多都含有对世人的警戒之意。一个故事说,有两位朋友在旅游香巴拉的途中,遇到一流浪者,流浪者给了他们一些黄金礼物,接受黄金礼物的人,因体重加大而坠落山下,那个拒绝黄金礼物的人,则顺利地到达了香巴拉。

    现在,这种寻访也一直在进行。藏族活佛仲巴仁波切,时年三十二岁,乃师从白教红帽系噶玛噶举派第十七世噶玛巴大活佛的司徒活佛手下的一个活佛,位居第三、第四号。据仲巴活佛所说,香巴拉王国里有酥油湖,糍粑树,居住在那里的人们衣食无忧。只有道行很高的人,才能到达那里,有的人走了一辈子,也没能抵达。仲巴活佛说,康巴地区曾有一个小孩到过香巴拉,他看见那里有车轮般大的莲花,因为走路走累了;他就在那朵莲花上打了个盹,醒来后满身清香。回到家,他的父母已去世,围着他的竟是一些老头,仔细看才看出那都是他儿时的伙伴——原来,在他进入香巴拉的短暂时间里,时光已流逝多年。有关香巴拉的传说故事,激发着无数人去探寻“世外桃源”。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故事讲道,有位年轻勇土四处寻找神秘的香巴拉王国,他历经千山万岭之后,来到一位老修行人居住的山洞,老行者问他欲往何处,青年答道:“寻找香巴拉。”老行者说,“你不用到远处去,香巴拉就在你的心中。”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于藏传佛教的信仰者来说,必须觉悟后,才能在外界找到香巴拉王国。

    据我国西藏传说,前往香格里拉圣地的入口就在布达拉官的神殿之下。这种传说有一定道理,因为布达拉宫本身就是喇嘛教的圣地,其选址和设计必然有其独特的匠心。而且布达拉宫结构复杂,如同迷宫一般。但直到现在,人们并未找到通往香格里拉的真正入口,也没有找到有关入口确实可靠的记载。

    另一种传说是香格里拉是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交界处的克什米尔地区。这里位于喜马拉雅山西南,四周是银装素裹、冰河悬柱的冰峰雪山,中间却是气候宜人、青葱碧绿,处处是五彩缤纷的梦幻般的雪中绿洲,这里空气清新,民风淳朴而又与世隔绝。因此也有人相信,香格里拉就在克什米尔的某个地方。遗憾的是此地连年战乱,阻挡了人们前去探寻的脚步。

    还有人声称,真正的香格里拉是在我国云南省的中甸。中甸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连绵起伏群山之中,著名的梅里山脚下,属于迪庆藏族自治州。有趣的是,当地的藏民有好多信奉天主教,他们自古以来就把梅里雪山看做是不容凡人足迹踏进的圣山。截止到目前,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仍然是一座无人登上的处女峰。南北一百公里雪山构成了怒江和澜沧江峡谷,从这里再往东三十公里越过白马雪山就是金沙江峡谷,梅里雪山最高点卡瓦格博和最底点的澜沧江边海拔落差达四千八百米,形成了一幅近乎垂直的剖面。这里处于终年积雪的雪山、江水奔腾的峡谷和大片的原始森林之中。藏民们始终认为,自己居住的就是香格里拉。一些到过中甸的国外探险家和学者认为,比起布达拉宫和克什米尔来,这里更具有“世外桃源”意味,但与希尔顿的描写相比,此处并不在喜马拉雅山中。

    神秘而又无限美好的香格里拉究竟在哪儿呢?以上四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迄今为止尚没有一个真正的结论。或许,香格里拉只是一种世外桃源般美好的象征,一种人们对超然物外的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梦想。

    还有人说,香格里拉就是今天云南的建塘古城,这个说法有一定的说服力。走在古城的小街小巷,石板路七高八低,像老人松动脱落的牙齿,既布满深深浅浅的岁月留痕,又被时光磨洗得锃亮。回头望去,县城四周大山如屏,伫立无语。每座山,似都以钢筋、角铁弯折焊接而成,硬朗、威严、陡峭、棱角分明,幽幽闪着蓝光。更远的山顶,白雪皑皑。而当冬天到来,香格里拉城四周所有的山,将都变成雪山。雪山之外,便是几乎环绕整个香格里拉的金沙江了——正应了香格里拉的人所说,香格里拉是“雪山为城,金沙为池”那句话。

   “建塘”在藏语中,有“心中的日月”的意思。相传,建塘与四川的理塘、巴塘一起,同为藏王三个儿子的封地,公元1679年,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在香格里拉选址建造松赞林寺,其主要依据是此地风景灿烂,有“帝释天、火梵天、遍如天”三天神常到此游玩,形成了三天堂。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曾有赞美香格里拉的偈语云:高山环绕宽阔曼达罗,聚宝美饰新颖建塘原,阳光普照众生泽福地。而历史上:香格里拉一直是云南藏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重地。千百年来,这里既有过兵戎战争的硝烟,又有过“茶马互市”的喧哗。这里是雪城藏乡和滇域民族文化交流的窗口,汉藏友谊的桥梁,滇藏川“大三角’’的纽带。秦时,其统治势力已达迪庆地区,当时的滇西北是蜀(四川)与身毒(印度)商道必经地之一,史称蜀身毒道。唐代,滇西北(包括迪庆地区)为吐蕃王朝所属之地。吐蕃在迪庆地区设置了神川都督府(铁桥节度),并藉铁桥之利打通了通往南诏的另一条通道,迪庆地区(尤其是“结塘”即建塘)便成为大唐王朝、南诏国与吐蕃连接的孔道,沟通汉藏经济文化的桥梁。到了元朝,迪庆地区与整个藏族社会的情况基本一致,结塘等汉藏交界地带进一步开辟为“茶马互市”。到了清代,从康熙到乾隆,从西藏的达赖到蒙古和硕特部首领,从“平西王”吴三桂到丽江木氏土司,都把这片横断山中的土地作为征战的重地,其目的,仍是为争夺这一地区的商业贸易大权。

    从唐代时吐蕃在云南维西其宗设神川都督府起,筑于香格里拉占城大龟山的寨堡,名为“独克宗”,即是历史著名的铁桥东城,明弘治六年,香格里拉被丽江木氏土司占领,称“大当香各”寨。弘治十二年,木氏土司再次占领香格里拉,在大龟山建“香各瓦”寨,藏语名石山寨,又在奶子河边建“大年玉瓦”寨,藏语名为“尼旺宗”,即日光城;两寨遥相呼应,构成香格里拉历史上著名的“香各尼洼”,即“日月城”。直到民国十年,香格里拉所筑新城仍与旧城连环.不方也不圆,设东、南、西、北四门及数条小路通往城外,为加强城防,还建有城堡八座。整个城区,仍呈八瓣莲花状。

    在藏传佛教经典中,有一个神秘之城,叫“香巴拉”。在“香巴拉王国”中,壮丽的雪山是古城的外环,然后是八个莲花瓣状的区域与城市,生活着香巴拉的人民;在它的中心,以内环的雪山作为屏障,有一座名为“卡巴拉”的王宫,居住着“香巴拉”国王。而建塘古城在建筑格局上,正是按照这样一种布局设置的,从地图上看,香格里拉四周雪山环绕,中间地势平坦,而在更大的范围内,环绕着整个香格里拉的,是玉龙雪山、哈巴雪山、白茫雪山以及澜沧江边的卡瓦格博雪山。县城中间还有大龟山,历朝历代,古城都以大龟山下的藏经楼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呈辐射状布置。

    自从“香格里拉”为世人所知以后,它也许只是人类为自己勾画出来的一个美丽幻象,但是人们已经按撩不住内心的激动,要对这个迷人的地方进执着的探寻。好奇的人们不相信“香格里拉”仅仅是詹姆斯·希尔顿心血来潮、灵感突发的凭空仓造。

    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新闻文化处提供的一份材料还指出,“西方对香格里拉永恒的概念,可在詹姆斯·希尔顿所写的(失去的地平线)中找到共识”,这就意味着,与“香格里拉”几乎等义的“香巴拉”一词,早在詹姆斯·希尔顿的那部小说之前.就已随着藏传佛教经典的传播,进入了西方的文化视野。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不过是西方人依据原有的“香巴拉”概念,创造的一个神秘而又生动的文学样本。

    由此看来,所谓“香格里拉”既不是从天而降的,也不是一个像詹姆斯·希尔顿那样的外国作家所能命名的。它原本就是藏民族的理想之国,迪庆高原有识之土,不过是借助了那个美好的传说,按照经典中对理想之国的种种描绘,热情积极地建设着自己的家园。

    人类对于未来的追寻,由古至今,绵延不绝。在人类的童年时期,那种追寻常常与人类对他们暂时还无法全部理解的宇宙有关。无论是西方虚无缥缈的天堂、天国与伊甸园,还是中华本土的桃花源、玉阙天宫,作为人类为自己创造的幻象,它们除了美丽、美好这些共同性之外,几乎一无例外地,都是神秘的,遥远的,虚虚实实的,不确定的,总与某种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深藏于某个人迹罕至,常人难以抵达的地方。如果那是一幅画,那也属于集体创作,几乎每一人,都会依照自己的愿望与理解,对它进行新的描摹,让它在长期的演变中逐渐变得丰满充实。一句话,所有那些缥缈之国,都融进了整个人类对未来的美好愿望。

上一篇:青藏高原是如何浮出海面的
下一篇:现代冰川之谜

热门推荐

精彩推荐


站点地图|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或由网友自行发布,我们对此不负任何责任,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2017-2021 奇闻街 版权所有 |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