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街(手机版)
首页 > 奇闻异事

刘勰身世之谜

作者:奇闻街  来源:网络转载  阅读:204
    刘勰,字彦和。著有《文心雕龙》。刘勰入梁出仕后,兼任东宫通事舍人的时间较久,后世称其为“刘舍人”。一生未婚。刘勰晚年奉梁武帝旨,与僧人慧震在上定林寺校经,后出家,法名慧地,未期而卒。


    在中国文化史上,刘勰是一个留下诸多谜团的人物。关于刘勰的身世,一直争论较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出身寒微。据史书记载:《文心雕龙》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重要,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中国人永远引以为豪的杰作。鲁迅把它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并称为“为世楷式”。但《文心雕龙》却是刘勰在穷困当中写成的。

    刘勰“早孤”,“家贫不婚娶”,处境的艰难,可想而知。京口是南朝重镇,人文荟萃之区,常有些著名经学家、史学家在此讲学,对刘勰可能有过某种影响,因而他“笃志好学”。二十六七岁时,刘勰到钟山(今南京紫金山)定林寺依靠了寺中方丈僧祐,知识分子跑到寺庙里与和尚打交道,虽是当时风尚,但对刘勰来说,大约与他的家贫不无关系。

    僧祐是当时德高望重的大法师,门徒达二万多人,遍及达官贵人与平民百姓。刘勰与他相处十多年,为他整理了大批佛教经论。唐太宗时修成的《梁书·刘勰传》中还说:“今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

    刘勰精通佛教经论,但他在定林寺住了十多年,却没有落发为僧,当然是在期待着什么。他所向往的人生,是文质彬彬,德才兼备,堪负军国重任,“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就是说,仕途不顺就坚持德操,著书立说,传于后世;仕途顺利就驰骋才能,建立功绩,奉献于时代。但是,对于出身寒微的刘勰来说,“奉时骋绩”的可能性太渺茫了,他不得不选择“独善垂文”的艰苦路子。

    于是他就开始了对文章问题的研究。最终,刘勰完成了永垂千古的名著《文心雕龙》,前后用了五六年的时间,这时他才三十七八岁。刘勰期望因此而成名,受到赏识。

   《文心雕龙》写成后,当时不被人们称道。但刘勰心中有数,是很自信的。有一天,他打扮成一个货郎的样子,挡住沈约的车子,把书献给了沈约。沈约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官通值散骑常侍,地位高,名气大。他读了以后,认为“深通文理”,经常放在案头。第二年,刚刚改朝换代登上皇帝宝座的梁武帝萧衍,为了缓解地主阶级士族与庶族之间的矛盾,扩大他的政治基础,主张“唯才是务”,这给刘勰带来了转机。

    可能还是由于沈约的赏识和推举,这一年刘勰当上了奉朝请。奉朝请,是奉朝会请召的意思,不是官职,没有定员,是给有些名望或影响的人的一种衔号。但对于刘勰来说,却是由布衣迈进了仕宦门槛。

    后来,梁武帝又派他到定林寺与僧人慧震共同整理佛经。事成后,刘勰在定林寺落发为僧,出家后不满一年去世。

    也有人说,关于刘勰身世,《梁书·列传第四十四》记载:“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祖灵真,宋司空秀之弟也。父尚,越骑校尉。”据此,大多数学者认为,刘勰士族出身,至少出生一个没落的士族家庭。

    还有人说,永嘉南渡时,北方贵族在晋陵境置侨郡“东莞莒县”,其时所置地域不可能是荒无人烟之地,当地肯定有土著人。一百多年后,刘勰在此出生。没有什么准确的证据能断定,此时的刘勰,就一定是南渡之人的后裔,而不是当地土著人的后代。因此,刘勰的血缘关系,有三种可能:一、可能是南渡贵族的后代;二、可能是当地土著人的后代;三、可能是南渡贵族与当地土著人通婚的后代。

上一篇:陶渊明故里之谜
下一篇:杜甫死于何因

热门推荐

精彩推荐


站点地图|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或由网友自行发布,我们对此不负任何责任,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2017-2021 奇闻街 版权所有 |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