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街(手机版)
首页 > 奇闻异事

老照片与长城

作者:奇闻街  来源:网络转载  阅读:146

说明:黑白老照片。图中中国士兵在河北省遵化县罗文峪的“长城保卫战”中,准备迎接来犯的日军。

● 来源:拍摄于1933年3月初

  1644年初夏,明长城防御工事上除了偶尔的电闪雷鸣和狂风怒号之外一片静寂。长城敌楼曾经是守军烽火报警的平台、遮风避雨的屋檐和粮草兵器的仓库。而如今,人去楼空,那些一度属于长城敌楼一部分的木质门窗,甚至门楣上方的“身份证”式的碑匾均被洗劫一空。虽然长城的绝大部分依然挺立,但是它却像被解除了武装的士兵,无奈地观望着最后一拨来自北方的入侵者撤离远去。

  随之而来的是大自然的“热情款待”。数不清的尘土微粒被风卷起,又一层一层地抛撒在长城上。空中飞舞的各类种子经过鸟类粪便的“滋养”,再经过雨水的润泽发芽生长起来。从小草到灌木,再到繁茂的大树,加上其他自然力的暴虐,万里长城变成了荒芜的“野”长城。

  20世纪初期,平静的长城上又重新“热闹”起来。1933年长城的军事作用再次发挥,成千上万的中国士兵又登临其上,准备迎接企图征服整个中国领土的日本军队。

  这张长城老照片既没有拍摄年月,也没有图片说明,想要搞清楚它的拍摄地点和拍摄原因,还真让我动了一番心思。这是我在网络“ebay"上通过竞拍得到的。据美国的售卖者说,这张老照片可能出自于一位外国战地记者之手。它是诸多反映抗日战争老照片中的一张,展示了中国士兵在古老的长城上严阵以待的场景。这里有两个问题很重要:其一,400多年前明代建造的防御工事,适用于防御骑兵和弓箭手,但在新的时期是如何用来阻挡机关枪、迫击炮和摩托化的军用车辆的?其二,为何要拍摄这张照片?除了记录时间、地点和事件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用途?

  1933年3月17日、18日在罗文峪长城上打过一场硬仗。这是包括罗文峪、古北口、喜峰口、义院口和山海关在内的“长城抗战”中的一个战场。标志着昭和天皇裕仁的日本兵从东三省进入中原的第一步。站在长城“高地”第一个掩体后面的士兵警惕地注视着向东蜿蜒的山谷。这种布局绝对符合《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中讲:“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意思是首先占据高处而且朝阳的地方,选择有利于保持粮道通畅的场所作战。在古代长城上,除了占领制高点这个有利地形之外,长城还为现代战争提供包括后勤方面的便利。比如,敌楼稍加修整就可以用作据守的堡垒;长城上的甬道可以用作军队行走和运送粮草的道路。沉寂已久的长城此刻又获得了新生!

  另一个问题并非显而易见,但是非常重要。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亚太地区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舆论上赢得更多人的同情至关重要。这张老照片展示的就是“中国人站在长城上,保卫长城,保卫自己的祖国领土,勇敢面对疯狂的日本入侵者”。图片的拍摄和发表,利用媒体传播的力量,能赢得同盟者政治上的支持和帮助。这种宣传效应成为20世纪战争中一个鲜明的特征。

  据历史记载,800年前当蒙古人入侵中原时,用残暴的手段杀戮了1200万中原人。而仅仅在75年之前的这场血腥战争中,中国军民的伤亡数字超过了2100万!这段历史中国人民刻骨铭心,永世不忘。而在这幅老照片中,长城作为中国人民凝聚力的象征,预示了中国不可战胜的意志和决心。


● 说明:现代宣传画,刘旦宅画,80厘米×110厘米
●来源:1960年印刷25万张,并通过全国新华书店销售。这幅画1999年购置于香港。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确,新中国是在推翻了旧政权统治之后成立的独立自主的国家。与清代不同,新中国并没有弃长城而不顾。部分长城被修整一新,成为民族精神与和平的象征,随后也成为著名的旅游风景区。
  新政府清醒地意识到,如果将这个古老的国家引向新的道路,新政权的合法性能否得到世界的承认是一件头等大事。万里长城虽是封建王朝的遗迹,但她也是千百万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她可以用来作为全中国人民团结胜利的象征。文化宣传机构的专家们深深懂得,万里长城的新角色和新用途可以服务于这一政治目标——塑造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和谐与和平的形象。
  宣传画《友谊长城万里长》是1960年画家刘旦宅的艺术创作。画面上,万里长城的地理长度被比喻为和平的时间长度。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友谊像长城一样源远流长。这幅画在1960年就印刷了25万张。当时中国有6亿人口,汉族占96%,其他少数民族仅占4%。其中能识文断字的占25%,另外75%目不识丁。用这种绘画的手法,外加配合拼音的题目设计,更容易被广大百姓理解。
  画的前部是一群能歌善舞的年轻人,他们都是来自“中国民族大家庭”中不同的民族;再仔细往他们身后的长城上看,各种肤色的“外国友人”也受到了热情的接待。画中的意思不言而喻:由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共同建立既强大又和谐的新中国,不仅国内各民族团结一致,与世界各国人民也成为朋友,友好相处。这张寓意深刻的宣传画似乎在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新中国坚持和平,不与世界为敌。
  距离北京80公里的八达岭地势险峻。宣传画中的长城原型就是这座雄伟壮观的八达岭长城。苏格兰探险家约翰·汤姆森曾在1871年从北京出发,历经四天的艰辛跋涉,用牲口驮着他的珍贵摄影和冲印设备,拍摄出第一批画质优良的八达岭地区长城照片。1909年,京张铁路修建通车之后,当天往返北京成为可能。
  1954年10月,印度总理尼赫鲁是第一位正式访问中国的国家领导人,他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陪同参观了八达岭长城。
  从1958年以后,中国摄影师们才开始用图片记录这种重要的外交时刻。前苏联国防部长克利门特·伏罗希洛夫来访时,其表情如同脚下的长城路面,“高低不平”。这似乎预示着赫鲁晓夫和毛泽东之间的不和,以及两国外交关系的紧张。随后,参观长城已经成为标准的外交礼节,无论春夏秋冬,不管严寒酷暑。
  截止到2014年6月,共有490位国王、女王、宗教领袖、国家领导人和政府部长在八达岭上参观行走,并合影留念。1990年外交部长钱其琛将其称之为“外交关系中里程碑式的记录”。如今,新中国走过了60多个岁月,万里长城也用她自然魅力的“软实力”化解了外交关系中强硬的攻击性的一面。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造访八达岭长城时说道:“这是我到过的最美的地方之一......”

上一篇:【推荐】一组老照片,一代人的童年记忆!
下一篇:一百年前的照片,99%的人没看过,很震撼!

热门推荐

精彩推荐


站点地图|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或由网友自行发布,我们对此不负任何责任,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2017-2021 奇闻街 版权所有 |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