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山距南京城东南约20余公里。因山势迂回曲折,如龙盘旋,加之山石色青,故名青龙山。青龙山呈西南—东北走向,长15公里,宽2公里。
1937年12月1日,南京保卫战正式打响。国民政府调集20多万兵力云集南京城内外,准备与日寇决一死战。12月12日,战事突变,首都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下达了从南京城撤退的命令。远道赶来的川军某团只好向绵延数十里、森林茂密的南京东南部的青龙山撤退。但2000多人走进青龙山后,却再也没有出来,无影无踪。
记者走访中,这些老人彼此素不相识,却不约而同地讲到了木头子弹和有当兵的留下,鲍寿喜老人谈起了类似的情况。他说,“我们到南京难民区,经过中山门,在城门里面一点,看到马路边上有许多子弹箱,打开一看,里面的子弹全是木头的,弹壳里塞了棉花,那是训练学生用的--没有子弹还打什么仗呢?”
他们的见闻可信度比较高,至于大量木头子弹是怎么制造并运到各地的,那些曾留下来的士兵去了哪儿,就是另外研究的课题了。
记者遇到了费仲兴教授。他于2004年从南京炮兵学院退休后,常住在离青龙山较近的汤山镇,进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调查。
“我早就听说过军队失踪青龙山一事,起初根本不信。但通过这几年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调查,让我觉得此事有一定的可信度。”3年来,费仲兴教授共调查走访了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350多名,其中大多数住在青龙山附近。“陈洪源、鲍寿喜等老人所讲的往事是可信的。”费仲兴教授拿出调查来的史料分析说,“真实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的:部队从紫金山向东突围,一直打到青龙山以东,没有弹药了,当官的开枪自杀,当兵的自行解散,各奔东西。”
“搜集整理史料几十年,还是第一次听说此事。”70年前的青龙山迷案,也引起了江宁区党史办一位负责人的浓厚兴趣,“我可以向你提供一条线索:大概三年前,我搜集史料时,发现一位曾给汪精卫做过警卫的老人。他向我们回忆道,南京城内有一条通向城外的秘密地道,里面好像死过很多人。”
一番周折后,记者找到了这位叫刘宜槐的84岁老人。回首往事,他感慨万千,“可怜啊,那么多人死在地下!”
上一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