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奇观1300的沉淀云上哈尼梯田

哈尼梯田——是一整套与滇南哀牢山区自然地理环境相适应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山地稻作农耕生态系统。它与平坝地区的农耕文化的区别在于充分利用自然,保护哀牢山区森林植被和水利资源,加以人工合理资源配置,创造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的农耕文化景观。

  哈尼族对涵养水源的森林植被的保护和发展,经营管理十分重视,每年都有全民性的植树造林,特别是哈尼妇女,每年都要在自家田地种植30—50棵水东瓜树苗,以便伐薪解决生活燃料。对村寨周围的山神林、寨神林、水源林、家庭神树等举行多种祭祀活动,让人们时刻牢记毁林和破坏水源设施的危害性,因为森林是水的源泉,水是梯田农耕的命脉,梯田农业是哈尼族生产生活的根本。

晨曦中的哈尼梯田(红河旅发委供图)

  哈尼梯田创始渊源

  历史上哈尼族无文字记载传世,相传很古的时候,哈尼祖先“哈赫吾星”发现野猪拱过的泥土里发出的稻子芽长得很肥壮,结籽粒多饱满,就学会了深翻土地播种培植陆稻。后来他又发现掉进牛滚塘、猪滚塘的稻种出芽长势猛,会发蓬籽实沉甸甸的,就模拟猪和牛滚塘,开挖梯田种植水稻。一代人接一代人的传承过程中,积累了一整套春播栽插,夏天薅草清埂除鼠害,秋天收割,冬收藏的农耕技术和经验。

耕作中的哈尼梯田(红河旅发委供图)

  元阳哈尼梯田几千亩、几万亩连片的田山依山而建,如此庞大的工程,需要精密的设计,整齐划一的施工,哈尼族是没有文字的民族,如何完成这样艰巨的工程?采用什么技术?什么时代出现过实施这项工程的技术人物?

 哈尼族在历史上历经七次大迁徙,于公元六世纪中叶抵达哀牢山红河南岸禄蓬,当时的元阳观音山是茂密的森林,林密仰面不见天,草深俯首拾路径。哈尼先祖直学吴令各部首领选择开阔的向阳凹地建寨,开发出今元阳县乌湾坝,并在禄蓬建起有东南西北4座门楼的古寨堡,并在禄蓬赶起热闹的街场,连远住“色偶”(今大理)郎佰(今白族)也要大理的半个城来换乌湾坝的梯田,哈尼祖先不让。后因禄蓬古堡气候酷热,瘴疠、瘟疫流行,哈尼族忍受不了疾病的折磨,把稻子一年两熟的乌湾坝,以每年农历二月初六在禄蓬古渡杀猪祭祀哈尼族镇江王,六月苦扎扎宰牛祭献哈尼祖先为条件,赠送给傣族人民居住,傣族的后辈儿孙遵循祖先诺言,世代履行祖先誓言,现有禄蓬哈尼族坟山、磨秋场、镇江王庙等古迹为证。

  哈尼首领苏督号令其长子督车率领部众开发元阳东部的蛮蛮群山修造梯田;次子督欧率众开发西南部,从苏督到今许多哈尼家庭繁衍53代至57代人,历时1300多年,形成了当今看到的梯田壮伟秀丽奇观。

春天的哈尼梯田(红河旅发委供图)

  哈尼族实施开山造田,需要严密的组织系统及有效的工作方法。哈尼社会不具备类似国家集权制那样的机构,用什么力量及方式保证工程实施和号令统一?

  哈尼族实施开山造田的浩繁工程,没有国家集权机制那样严密组织机构发号施令。但公元六世纪中叶哈尼族古渡红河进入哀牢山区时,红河流域有哈尼12个部落头领,各村寨的小首领在部落头领的指挥下,村落的小首领把土地划分给家支族长后,各家族可按自家份地开挖梯田,对于缺乏劳力的家庭无法完成开山造田工程,经过各家支族长议,会议决定,对于这个善于合群的哈尼族而言,只要业主供应每天三餐饭,开山造田仅是轻而易举的事。

绝美哈尼梯田(红河旅发委供图)

  哈尼梯田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壮伟秀丽的规模

  哈尼人世代遵循古规,每个人都把一生精力倾注在开挖梯田的农耕生产上,一不会经商;二不愿背乡离境经营其他事业。一句话就是守土意识强,老死不过红河。人们都想在自己的一生中尽力耕作梯田,以勤奋俭朴精神换得有吃有穿,儿孙满堂。自耕自食,自纺自织,自给自足,土布衣,粗米饭,野菜不加调味,自由自在的生活为满足。

  即使是后来落籍的村民,只要向村寨小首领、家支族长口头申报后,也会安排原住户开垦不完的荒山,荒坡让其自行开垦梯田耕种。哈尼古训是“去不卖田,来不买地”。

  哈尼梯田的成因

  哈尼族的梯田农业,是中国滇南亚热带山区农业的奇迹。由于地处边远,环境封闭,它雄奇峻险,壮伟秀丽的姿容和所达到的文明水准,长久以来鲜为世人所知。

  哈尼梯田作为中国一种田制,一种农耕样式,一农业形态,古今中外并非鲜见。哈尼族作为古代中国首创梯田的民族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的《尚书·禹贡》载:“和夷,俄水之夷也”。“和夷”、“和蛮”、“和尼”、“阿尼”均为哈尼族古称。同书还有“俄水畔,厥土清黎,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即大渡河畔居住着哈尼祖先“和夷”,耕种梯田,开垦梯田从下到上,交纳上中下三等赋税的记载,说的就是梯田农业生产状况,这是中国史籍对梯田最早的记载。因为大渡河畔是哈尼族早期居住地,可以说,中国哈尼族先民是中国梯田的首创者之一,只是当时没有把梯田这种农耕样式命名“梯田“而已。

  唐代《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特别指出,“蛮治山田,殊为精好”。西南高原,群峰竞雄,山高谷深,仅有少数坝子能耕水田。在山地上开山为田,创造山地梯田农业,达到“殊为精好”的水平相当不易。宋范成大《骖弯录》载:“仰山岭阪之间皆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梯田”。明代大农学家徐光启全面总结中国历史上的农业形态,将农田区分为区田、圃田、围田、架田、柜田、梯田、涂田七大田制,在《农政全书》卷五《田制·农桑诀田制篇》引元代《王祯农书》“梯田”云:“梯田谓梯山为田也,夫山多地少之处,除磊石及峭壁,例同不毛。其余所在上山,下于横峦、上至危巅,一休之间,栽作重蹬,即可种萟。如土石相半,则必垒石相次,包土成田。又有山势峻极,不可展足。播殖之际,人则伛偻,蚁沿而上,籍土而种,蹑坎而耘。此山田为等,自下而陟,俱若梯磴,故总曰梯田”。有诗为证:“世间田制多等夷,有田世外谁题名。非水非陆何所兮,危巅峻峦无田溪。层蹬横削高为梯,举手扪之足始跻。伛偻前向防岭挤,佃作有则仍兼携”。这样“世外“梯田至清代蔚为壮观,日瑧完善。清嘉庆《临安府志·土司志》对红河南岸哈尼梯田农耕情景有详细记述:“依山峦平旷处,开凿田园,层层相间,远望如画,至山势峻极,蹑坎而登,有石梯蹬,名曰梯田。水源高者,通以略彴(卷槽),数里不绝”。哈尼族世世代代僻处世外滇南深山,其辛苦的劳作和卓越的创造,令世人及古今农学家深为叹服。王祯的著名诗句:“世间田制多等夷,有田世外谁题名”。不仅充分肯定了滇南少数民族的农业创造,而且促使徐光启将“世外”哈尼梯田列为中国农业史上的七大田制。

云上哈尼梯田(红河旅发委供图)

  中国滇南是梯田文化故乡,它独特的自然和独特的立体气候环境是梯田诞生和梯田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尤其是红河流域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加强了这一地区自然生态与气候环境的特殊性,其中犹以红河南岸元阳县最为典型。

标签:秦国地图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