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专家:“去年太湖异味不能全怪蓝藻”

中科院专家:“去年太湖异味不能全怪蓝藻”
对于太湖蓝藻大面积暴发,打捞是目前最主要的应对措施之一。

新闻晨报1月25日讯,去年5月,无锡太湖水域蓝藻暴发,家住无锡的部分自来水用户甚至从水中闻到了一股“臭味”,当时人们大多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太湖水体中藻类分解产生了土味素所致。不过新的研究表明,这种看法可能不一定准确、全面。

日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杨敏在2008年1月11日的《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称,2007年8月31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关于“2007年夏季太湖蓝藻暴发导致水质问题”的论述不妥,他认为这次太湖水质问题,更应该被看成一个环境变差引起的结果。

腥臭味与藻类无直接关系

当蓝藻在太湖水域暴发时,远远望去就像是湖面上盖了一层碧绿的“生物毯”。随着这层“生物毯”的面积增大,导致水体缺氧、缺光照、湖底泥浆上泛等,最终使这片湖水产生异味。

不过,当人们以为问题的根源已经非常明了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敏研究员却通过一系列科学分析给出了不同的看法。“根据我们分析的结果,无锡自来水中的嗅味不是通常蓝藻水华暴发时出现的那种嗅味。”

杨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般情况下,蓝藻水华暴发时出现的嗅味主要是一种土霉味,其主要致嗅物质都是藻类的代谢产物。但是,无锡市产生异味的自来水之中,冒出的却是一种强烈的腥臭味。经研究发现,后者的味道是由一种叫做二甲基三硫的物质引起的,而二甲基三硫往往由有机体腐败而产生,与藻类没有直接的相关性,在一些受污染的河流里也经常能够检出此类物质。

嗅味事件疑与环境污染有关

“太湖有些年份暴发的蓝藻水华要比2007年严重,但是,往年都没有出现类似2007年那样严重的嗅味问题,因而将无锡自来水嗅味事件归咎于藻华暴发是不合适的。”杨敏在给记者的采访回复中表示。

记者了解到,无锡自来水嗅味中,二甲基三硫类物质才应是主要的“罪魁祸首”。考虑到这种物质在受污染水体中广泛存在,具有很强的沼泽味或腥臭味,因此可以认为,太湖水质变差,很可能由整体环境变差所导致。

“二甲基三硫的产生源十分广泛,如排放到湖水里的工业污水、农业上使用的肥料、农药等有机物质等,都可能在厌氧的环境下产生这种物质,因此太湖水变差的原因,应与当地综合环境因素有关。”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于建伟博士说。

不过,尽管太湖水质问题并非完全由蓝藻暴发所致,但杨敏认为,人们仍应对蓝藻的规模化出现引起重视。一方面,部分蓝藻分泌产生的代谢物也会给水质带来较大的影响,并使水中产生嗅味;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覆盖在湖面上的蓝藻量太多,使得太湖水中含氧量迅速降低,最终为细菌分解腐败有机体产生二甲基三硫提供了有利的“厌氧条件”。

嗅味引发“天灾与人祸”之争

除了环境变差、排污不当可能导致太湖水产生异味这一可能性之外,记者发现,网上还有意见认为这可能与“全球变暖”也有关系。

根据“全球变暖”一派的说法,受到“全球变暖”影响,太湖周围气温偏高,加之降水量偏低,使去年太湖水温比往年高,这就为藻类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条件,因此“全球变暖”是太湖蓝藻提前暴发的主因。从这一方面来说,无锡自来水产生嗅味,是一种天灾。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全球变暖”最多只是一个诱因,更主要的是人们肆意向江河排污,使得水体受到污染。

对于网友关于“天灾”还是“人祸”的争论意见,杨敏认为并不科学。

不过,他表示,在这次无锡自来水嗅味的发生原因没有完全明了之前,把注意力仅放在富营养化控制、蓝藻水华控制方面是不够全面的。而且,太湖污染由来已久,短期内很难取得明显的效果。治理太湖应该采取科学的、循序渐进的措施,不能急于求成。

更多精彩内容 请点击 网易探索频道 查看更多图片

标签:太湖 蓝藻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