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行刑为何总是午时三刻?
在现在很多古装的影视作品中,经常能够看到罪犯被县太爷判决斩立决或者秋后问斩,但是,无论是斩立决还是秋后问斩,一定会在午时三刻行刑。通常的情况是,罪犯被摆好位置,监斩的官员正襟危坐,刽子手擦一下大砍刀。
这时大家只等待时间的到来。一旦显示到了午时三刻,那么官员一声令下,一个牌子扔下去,人就斩了。那么为何古代官府杀人都需要在午时三刻呢?这里面有什么讲究啊?
首先我们来看下午时三刻是几点,在古代社会,可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计时器,你一看表就知道几点了,古代计时的方法主要是两种日晷计时和漏刻计时,分别记载的是时和刻。
古代一天被分为12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而刻有100刻,每一刻相当于14.4分钟。而午时一般是11点到1点期间,三刻正好是12点左右了。也就是一天中,太阳最高且太阳直射的时候。那么为什么非要等待午时三刻来砍头呢?主要是三个原因。
第一,为官员考虑。
在古代传统的轮回思想下,认为人死了是会变成鬼魂的。因此,一旦变成鬼魂,那么必然回来找这些判决的官员,监斩的官员或者刽子手,而在午时三刻杀人,被认为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这个时候杀人要么使得鬼魂烟消云散,至少也可以克制住其阴气,使得被杀之人即使变成鬼魂也没办法来报仇。
第二,为犯人考虑。
在杀头之前,古代都会给犯人一顿丰盛的美食,让其不做饿死鬼。而吃完饭到了12点,是一天又困又乏的时候,昏昏欲睡。这也是罪犯反抗意识最弱的时候,这个时候砍头,犯人的痛苦减少,不知不觉中死去,这也是一种关怀。
第三,邪不胜正。
午时三刻既是阳气最盛的时候,那也自然是正气最盛的时候。而罪犯被判处杀头,自然是罪有应得,邪气当道。在午时三刻杀头,也有宣誓朗朗乾坤,邪不胜正的意味。教育万民不要犯罪,不要跟朝廷作对。
评论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