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山下的院子 你见过吗?

岳麓山下的院子_你见过吗?
3月31日,岳麓山下的桃花岭,曾正明在自己“无为而治”的小院居住已有10年。图/记者江芬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画家曾正明的家坐落在岳麓山下桃花岭的农舍中。

  比起周围新修的水泥小院,曾老师的院子等像是有狐仙出没的古宅。那是一栋建于1970年代的建筑,建筑结构老旧,已被主人废弃多年,只用来存放农具。2005年,曾老师花八万多元把它买下,却并不做修缮和改造。

  2016年4月13日傍晚,按响院门外的电铃片刻后,身着黑色长褂、胡须飘逸的曾正明从里院走了来,像神话里的人物。我们的不期到访,或许打破了曾老师的生活节奏。十年来,他谢绝了一切社交,与现代化隔离,吃最简单的食物,只为了在这个院子里专心研究学问,“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然而,他依旧谦虚而热情地接待了对他来说完全陌生的我们。在院子里,曾正明像介绍他的家人一样,把他亲自栽种的绣球花、牡丹花、杜鹃花、柿子树、杨梅树、橘子树一一介绍给我们。听我们说起我们想研究岳麓山下民居的艺术化改造的选题,他十分赞赏。

  “这个选题太有价值,太值得研究!”曾正明说,岳麓山是湖南最珍贵的文化之山,是融儒释道三家文化于一体的和谐之山。在社会发展中,如何对原生态文化进行保护,如何对本土自然环境进行保护,不只是政府的工作,更应该成为社会成员自觉自发的努力。

  岳麓山下的传统民居,由于先前小农经济生活、生产的需要,以及自然经济条件的限制,建筑布局开敞自由,造型简朴自然,依山傍水,充满村野情趣和田园特色。在城镇化过程中,岳麓山下的老院子,有的早已被拆掉建起了高楼,有的变成了葡萄园农家乐,有的被租赁成为培训中心,有的被纳入政府开放范围,将打造成农耕文化和艺术区。环麓山民居,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因素,充满各种再生的可能性。

  曾正明并不认为对自己的居所进行了所谓的“艺术化改造”。“不过就是种了几棵树而已。”他这么说。事实上,这十年来,他确实没有对自己的房屋进行过基于宜居化、人性化的任何改造。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依旧是中国上世纪70年代的房屋结构和陈设,土砖房、水泥地、木板门窗,住房一侧是砖砌的猪圈,曾老师没有养任何家禽家畜,一直废弃着。除了堂屋里学生送的一张松木书桌,几乎没有其他家具。电视机、电冰箱、空调这些家庭常用电器一律没有。宽带、电脑、手机、座机,这些现代通讯设备也统统缺失。一盏电灯,一个手电筒,无数飞蚊,就这样寂寞地伴随着曾正明的三千六百多个日日夜夜。


  他唯一做过的改造,一是请人修起围墙,围出前院和后院。前院种满了花草,后院则栽满了果树。后院角落地势较高,他称呼为“山上”,自己挪移石块,在其中拼出来一条石板路,登上登下。他的另外一个改造,在他看来是失败的。他在堂屋顶上加盖了一间阁楼,小小的方方的房子,但是太闷太热了,完全不能使用,也就空在那里了。

  即便如此,在我们看来,曾正明的院子具有吸引力,因为他的无为而治。他对院落的生命再造,则是一种更强大的魄力。那就是我们必须永远遵循的与土地相处的伦理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

  老房子是不是一定要拆建?乡土味的东西就没有一点价值?又或者,恰恰是这些快被时代遗弃的老房子代表了独具中国传统色彩的乡村建筑文化,它们跟自然的关系远远要比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来得和谐、永生?

标签:岳麓山下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