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葬”是怎么一回事
岩葬在我们中国南方分布的地域十分广阔,延续的时间也很长。因而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代,这些岩葬的安葬场所、它们的形制、它们的丧葬礼仪习俗、以及使用这些葬俗的民族集团本身的文化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并形成了种类纷繁、形形色色的岩葬。由于年代的久远,许多使用岩葬的民族相继离开了他们原来聚居的地区,有的民族更是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了。所以这些千年的古迹更令人感到扑朔迷离、神秘莫测。
正因为如此,从古至今人们在对它们进行锲而不舍的孜孜探索中,也是各执己见,看法纷纭,而对于这种葬俗的命名也是多种多样,不下二三十种。在古代,有将它们称为“棺’’的,例如悬棺、沉香棺、铁棺等等;有将它们称为“船”的,例如架壑船、仙船、龙船、敝艇等等;有将它们称为“函”的,例如仙骨函、仙函等等;有将它们称为“葬”的,例如仙人葬、鬼葬山、葬堂等等;也有将它们称为“洞”的,例如蛮子洞、蛮洞、僚洞等等;还有将它们称为兵书匣、风箱、亲家殿的……等等。到了近现代,学者们在对这类葬俗进行研究讨论时也采用了各种不同的命名,例如悬棺葬、岩棺葬、崖葬、崖棺葬、幽崖葬、崖洞葬、崖墓、崖穴墓、崖圹、岩洞葬^架壑船、横穴墓等等。
其实所有的这类葬俗都可以称为“岩葬”,因为它完全不同于那种用水处理尸体的水葬、用火处理尸体的火葬、用风处理尸体的风葬、用鸟食处理尸体的天葬、用人食处理尸体的人腹葬,也完全不同于中国汉族人传统的土葬。土葬是用土处理尸体,其最主要的特点是最终将尸体用土埋入地下,土是放置尸体的场所,土是死者的归宿。岩葬的共同之处是用山岩来处理尸体,最主要的特点是最终将尸体葬在悬崖峭壁之上或葬人洞穴岩腹之中,山岩是放置尸体的场所,山岩是死者的归宿。
在岩葬中还可以分为三种大的不同类型,这就是崖葬、崖墓葬和岩洞葬。使用这三种不同类型岩葬的人类集团不但存在着葬俗上的差异,而且在文化和民族归属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所谓的“崖葬”,顾名思义,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种将尸体安葬在悬崖峭壁上的葬俗,所以也有人将这种崖葬称为“悬棺葬’’o这种葬俗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这就是将安葬的场所基本上都选择在岩石山体的悬崖峭壁上,而这些悬崖峭壁又基本上都是面临江河。那么在这些悬崖峭壁上,我们的南国先民们又是如何来安葬他们死去的亲人亍据统计,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崖洞葬这种安葬的方法是将死者安放在悬崖峭壁上的天然崖洞的洞口一带。在悬崖峭壁的下面,当我们翘首仰望时,一般是可以看见盛尸的木棺。对于这种放棺的洞穴,有时候要稍微加以修整,这主要是将洞的底部垒筑填平,或者加设木杠,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放置木棺。
崖缘葬崖缘就是指悬崖峭壁的边缘。这种安葬的方法是将死者安放在悬崖峭壁上的天然崖缝中,或者安放在由天然岩石层理自然形成的狭长平台形状的崖阴和崖墩上。当我们在悬崖峭壁的下面趣首仰望时,这些木棺基本上都可以看得见。当然,它们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些崖缝和崖墩有的也要稍微加以填塞、架木和修整,主要的目的也是为了能更好地放置木棺。 龛穴葬这种安葬的方法是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一个龛穴,它的大小宽窄一般都是仅能放下一具木棺,而且在悬崖峭壁的下面就可以望见木棺。
龛穴葬的龛穴又可分为横穴和竖穴两种。横穴就是可以横着放置木棺的龛穴。这种葬法可能是从崖缘葬中发展而来的。最初,人们只是寻找那些可以完全放置木棺的崖缘。后来,人们又利用那些基本上可以放置木棺的崖缘,并稍微向崖壁内加以开凿修整,使它完全可以放置木棺。最后,人们干脆就在悬崖峭壁上完全用人工开凿龛穴,用以放置木棺,从而大大增加了可以利用的悬崖峭壁的范围。这大概就是从崖缘葬发展到横穴的龛穴葬的主要过程吧。竖穴就是可以直着放置木棺的龛穴,有的穴是口小腹大,宛如一个口袋。它的大小有的是仅能放置一具木棺,有的稍大一些而可以放置二三具木棺。,当我们在悬崖峭壁的下面翘首仰望时,有的仅能容一具木棺的竖穴可以望见木棺的一端,但多数的竖穴都是望不见木棺的。这种形式的崖葬的出现,可能 是受到了崖墓的影响。
悬棺葬这种安葬的方法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孔,钉人木桩,冉在木桩上放 置木棺,一般是在23个木桩上放置一具木棺。因此,人们也将这种葬法称为 “崖桩葬”。我们站在悬崖峭壁的下面可以望见木棺的底部,这是真正的“悬 棺而葬”。这种葬法可能也是从崖缘葬发展而来。最初,人们只是寻找那种 理想的崖缝而直接放棺。后来,人们又在崖缝间填塞架木,用以放置木棺。 最后,人们干脆就直接在崖壁上凿孔打桩,用来放置木棺了。
而崖墓葬呢?就是将人死后葬在崖墓中。而一般所说的崖墓,就是在山 崖的壁面以90度角向山腹内开凿成墓室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墓穴。这种墓穴 的规模有大有小,相差悬殊,墓穴的形式也有各种差异,但总的来说它们都是 仿照人们生前的居室、宅院而开凿的。崖墓有的是开凿在十米或数十米高的 悬崖峭壁上,也有的是开凿在缓缓的山坡上。崖墓基本上都是选择在以砂岩 构成的山体上开凿。
崖墓与崖葬之间有许多差别,其中最大的、最明显的差别是:崖葬是在悬 崖上安葬,而崖墓葬是在墓穴内安葬。也就是说,崖葬多是利用天然的地势 放置木棺,即使是人工开凿也只是小规模的,只要能够放置木棺就可以了。 崖葬最注重的是将棺放置在悬崖峭壁上,因此崖葬基本上都浚有墓穴,木棺 也是暴露于外的。崖墓葬却是利用人工开凿的崖墓安葬死者,而崖墓又是仿 照生人的住宅居室建造的人工建筑物。崖墓葬最注重的是将死者安葬在山 腹中的石室墓穴内,因此墓穴一定是要封闭的。
何谓“岩洞葬”?简单地说就是将死者葬在岩洞中。这种岩洞的突出特 点就是都为天然而幽深的石灰岩洞穴。因此,有人又将它称为“幽岩葬”。它与崖墓葬不同之处是,岩洞葬的岩洞不是作为死者的墓穴,而仅仅是作为 死者的葬地,因此洞穴口是不封闭的。这种岩洞葬大多都是选择位于山脚下 或山腰上的洞穴作为葬地,便于安葬时人们从洞口出入。这与崖葬将葬地选 择在悬崖峭壁上也是不相同的。
崖墓基本上都是古代汉人使用的墓葬,而崖葬和岩洞葬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使用的一种葬俗,它们两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在我国的东南地区,两千多年以前曾广泛地流行过崖葬的习俗。例如,在三国时期有一位叫作沈莹的吴国地方官,他曾在丹阳郡作过太守。丹阳郡的位置在现在的江苏、浙扛和安徽三省的交界地带。他对东南沿海和台湾一带的风土民情非常熟悉,写了《临海水土志》一书。在书中他记载了当地土著居民的崖葬习俗。这是我国目前的历史文献中所发现最早的关于崖葬习俗的记载。他在《临海水土志》中写道:
“安家之民,悉依深山,架立屋舍于栈格上,似楼状。居处、饮食、衣服、被饰与夷州民相似。父母死亡,杀犬祭之,作四方函盛之,饮酒歌舞毕,乃悬着高山岩石间,不埋土中作冢椁也。男女悉无履。今安阳、罗江县民是其子孙。"
书中提到的夷州,就是三国时期汉族人对于台湾的称呼,而安阳、罗江两县大概在现在的浙江南部和福建东北部的沿海一带。这种安家人,他们都居住在紧靠深山的地方,住的都是下面架空的房屋。这种房屋为竹、木楼式,下面是用木柱或竹柱架空,人住在上面的屋内,有楼梯供人上下。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通风而避开湿气,同时也可以防止蛇等野兽的袭击。这是~种在南方湿热多雨地区流行的建筑,称为“干栏’’建筑。他们的葬俗十分奇特。当父母去世以后,要杀狗祭祀,并将父母的遗体装入四方形的棺内,还要一边饮酒一边唱歌跳舞。当这些仪式结束以后,他们就将棺放在高山悬崖上高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崖葬。这种安家人的衣、食、住和装饰等习俗都与当时的台湾居民十分相似,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当时的台湾屠民中大概也有崖葬的习俗。
在西晋公元280年灭亡了吴国之后,又经历了三十多年,发生了一件在 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大事情,这就是西晋王朝被北方强悍的少数民族起兵 推翻,晋王室和大量的汉人被迫南下到了中国的南方。大量汉人南下的结 果,又引起了许多原来居住在南方的土著居民向更南边或向西南面的地方迁 徙。大概在这次民族大迁徙中,居住在中国东南地区的最后一批行崖葬习俗 的土著居民也就离开了他们的原居住地。这样崖葬的习俗从此就在中国东 南的大地上消失了。
浙江和福建等沿海一带自古以来交通就比较便利,开发较早,人烟也比 较稠密,因此这些两千多年以前的崖葬遗存较早地就遭到了外来移民的破 坏。然而在武夷山区,由于群山环抱,地势闭塞,人烟稀少,因此崖葬的遗存 在后代仍然保留较多。
评论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