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4月8日,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男子,在自己的实验室中观察到铅合金原子中一种“反常理”的排列。消息传出,立即引发极大争议。因为按照传统的理论,具有此种排列的固体物质不可能存在。这名男子据理力争,一直闹到学术界权威那里。最后的鉴定意见是违背起码的科学常识,他所发现的“晶体”被人形容为“准晶体”,而他自己也有了一个“准科学家”的绰号,成为学术界的一大笑话。
在一片质疑与嘲弄声中,他被迫离开了心爱的研究小组。没了科研经费,他就自己筹钱;没了实验室,他就找朋友帮忙。然而,几个朋友一看他研究的仍是那个被权威一再否决的理论,纷纷摇头,认为他脑子真的有病。到后来,连实验室都没人愿意借给他了。无奈之下,他只好回到自己的家乡以色列,那里有他和朋友共同创办的一间简易实验室。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1984年,这篇挑战自然规则的论文终于出炉了。但是,居然没有一家学术媒体敢将它发表。两年前的那场风波闹得太大,“准科学家”的影响远未消除。如果论文不能发表,自己多年的心血也就付之东流,他仍然不死心。朋友见他整天魂不守舍的样子,答应帮他最后一次忙――找一家关系刊物,以另一个人的名字,先将论文发出来。至于
上一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