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街(手机版)
首页 > 奇闻异事

铜鼓起源于海龙宫吗

作者:奇闻街  来源:网络转载  阅读:828

    两千多年来,在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以及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里,流行着一种青铜乐器——铜鼓。

    铜鼓那别致的造型,优美奇异的装饰图案,动人心弦的铿锵之声,凝聚着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卓越的创造才能。同时铜鼓被人们视为引渡人的亡灵走向天堂的圣使,是财富的代表,它还具有号令群众的威力,是王权的象征。铜鼓丰富的文化涵义引起了研究我国西南和东南亚各国的考古学家、民族学家、历史学家们的极大兴趣,而铜鼓的故乡在哪里,则是他们目前研究讨论的热点。

     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关于铜鼓的起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苗家一个岩壁寨里,住着母子两人,老母双目失明,仅靠儿子邱老同砍柴为生。一天傍晚,儿子砍柴回家途中来到一祭河边,突遇倾盆大雨,河水猛涨。邱老同因惦记年迈瞎眼的老母,决定冒险过河,不料水深浪急,被卷入河底。冥冥之中,他万般遗憾不能再孝敬老母。谁料在他无望之时,却遇到巡河夜叉,将他带进了龙宫。经龙王亲自讯问,邱老同道出了自己的家境,并恳请龙王放他返回人间,以便侍奉老母。

    龙王为邱老同的清苦、勤劳和孝心所感,决定送他回家。并说:“你是个难得的孝子,我送你一面铜鼓带回留作纪念o"于是邱老同千恩万谢带着铜鼓回到了老母身边。以后每逢寨子里有节日庆典,红白喜事,邱老同就抬出龙王送他的铜鼓敲打庆祝。此鼓声音洪亮悦耳,百里之外都能清楚地听到。于是各村各寨纷纷请来铜匠师傅模仿铸造。谁料所造铜鼓,其形象酷似,但声音却无论如何也不如龙王所赠的铜鼓那样响亮。 传说虽然动人,但民间故事代替不了科学论证0 1897年德国学者迈尔和富瓦在《东南亚的铜鼓》一书中提出铜鼓起源于柬埔寨0 1900年荷兰学者狄葛乐发表的《东印度群岛和东南亚大陆铜鼓考》认为铜鼓为广东西南蛮人所创造的0 1932年法国学者戈露波在(金属鼓之起源及流布》一文中又认为铜鼓起源于越南北部。法国人拉古伯里却说铜鼓产生于印度……然而;铜鼓究竟诞生在哪里?让我们看一看古代铜鼓分布区域内主要国家和国内主要出土铜鼓的地区. 

     1961年5月于越南海防越溪船棺墓出土的一面铜鼓,年代是距今约二千五百年0 1964年马来西亚出土铜鼓所垫木板的年代是距今也是约二千五百年。广西在1977年于田东锅盖岭发现的一面铜鼓,年代是战国晚期,约相当于公元前3世纪。贵州于1978年在赫章可乐祖家老包墓地出土一面铜鼓,年代是西汉晚期,约公元前一世纪。四川在1975年5月于会理县罗罗冲出土一面铜鼓,年代是西汉晚期,约公元前一世纪。云南在1975年于楚雄市万家坝二十三号墓出土四面铜鼓,年代是距今约两千七百年。通过各地最早年代数据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云南楚雄万家坝出土的铜鼓,是迄今世界上年代最早的铜鼓。 

     云南楚雄万家坝出土的铜鼓,也是最原始古朴的。一般的铜鼓,鼓面中心都有带光芒的太阳纹,鼓面、胸、腰部都有一圈圈弦线构成的晕圈和繁密的纹饰。但是,万家坝出士的铜鼓却别具一格,有的鼓面中心只有一个圆饼状的太阳纹,完全没有晕圈。铜鼓胸部、足部也没有花纹。腰部花纹是一些竖直线条和回字形的雷纹,显得朴实极了。铜鼓上的纹样绘制技巧是十分稚拙的,与其他较晚铜鼓上生动、流畅、技法高超的图案相比真有天渊之别。鼓面是铜鼓发声的主要部位,万家坝出土韵铜鼓鼓面较小,似乎表现了铸造者对铜鼓造型与音响之间的关系还认识不清楚。铜鼓的表面很粗糙,凸凹不平,鼓壁上有许多砂眼,表明冶铸时不能很好掌握合金配比。铜色紫红,显然含锡过低。铜鼓在墓坑里都是鼓面向下倒放着,四面外表是黑黑的烟迹,看来当时的铜鼓也可以作炊具,说明作乐器的鼓和炊具还没有完全分家。万家坝这种铜鼓的原始性,说明它处在自身发展的初期阶段。 这样年代既早、又很原始的初期铜鼓,在云南并不止万家坝一地出土的五面,在楚雄市大海波、牟定县小贝苴、弥渡县青石湾和三岔路、祥云县大波那、昌宁县八甲大山、腾冲县固东、晋宁县石寨山等都曾出土过,计二十余面。在国外仅泰国出土两面。如果将铜鼓出土地点在地图上标志出来,就会看到大多数都集牛在云南滇池以西,洱海以东,元江以北,金沙江以南的这片地区,这意味着该地区最有可能是铜鼓的起源地。

     云南滇池和洱海之间这块富饶美丽的地方,从三干一百多年前就掌握了青铜冶铸技术,为铜鼓的产生奠定了深厚的技术基础。这里及其附近是盛产铜锡之地,为生产铜鼓这样大型的青铜乐器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矿产资源。而且这里还有与铜鼓相似的陶釜、铜釜,铜鼓很可能就是由它们演变而来的。 今天,西南很多少数民族还把铜鼓视为珍宝,铜鼓在一些重大场合和节日中占据着主角的地位。苗族的铜鼓只在年节、喜庆、祭祖时才能敲击,许多苗寨专设有铜鼓坪,每逢重要年节,即将铜鼓“请”出,悬于坪中心,由鬼师祭祀后,才能击鼓、歌舞。踩铜鼓是苗族的舞蹈之一,最早是一种祭祀性的古老舞步,因此节奏平稳、舒缓而庄重。 布依族也非常崇拜铜鼓。铜鼓在布依人心目中已不单是一件珍贵的乐器,而且还是具有超凡灵性的神器,是布依人与天、地、神之间相互联系的“信使”,因此安顺一带布依村寨中的铜鼓多为“公’’、“母”一对,其含义是希望铜鼓也像人一样“雌雄结合”,世代繁衍,永远伴随着布依人。

     每个布依族村寨都有一面铜鼓,平时用黑布裹悬于梁上。重大节日、祭祖和丧葬才能使用。取用铜鼓时需用一株谷穗去“请”,在接送过程中,都要用黑布包产。据说不这样,在过河趟水时,铜鼓就会跃入水中。 布依族过“嫩信节”必敲铜鼓。有的在腊月,30日“请”,有的则在正月初一清晨“请”o铜鼓“请”出后,先由寨老敲《祭神调》,其谱为连敲三声再休止一拍,共敲九节,意为恭请天上、人间、龙宫的三界之神。据说只有铜鼓的声调才能传遍三界。与此同时,各家敲磬、燃放鞭炮、吹牛角,,并由长者焚香、化纸进行祭祀。祭祀完后,全寨汇于一地,由两名儿童敲《丰收调》、《狂欢调》,人们则围着铜鼓,踩着鼓点翩翩起舞,尽情欢乐。 水族人民在他们使用的诸多乐器中,最珍贵的要数铜鼓。三都水族自治县,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一面以上铜鼓。铜鼓在水族中,主要用于节庆、祭祀和丧葬。节日主要用在端节、卯节和霞节(均为宗族节日)。

    届时,各村寨要“请”出珍藏的铜鼓先行祭祀,然后男女老幼踩着铜鼓和木鼓的鼓点欢乐起舞。水族演奏铜鼓独具特色,通常要用大皮鼓伴奏,形成高亢清脆的铜鼓声和粗犷低沉的皮鼓声相互交织,烘托出一种古朴、悠远、热烈、欢快的感人气氛。 在古代,水族铜鼓与亡人的关系,还反映在葬俗上。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县境内,保留着一批水族古代的石板墓,在墓室外前后两端多雕刻有铜鼓鼓面的纹样,时代约在明清之际,雕刻铜鼓鼓面纹饰图案,作为墓葬的主要装饰,反映了水族人民在历史上对铜鼓的崇拜。在丧葬活动中,老人一断气,便将其扶坐铜鼓之上,待沐浴更衣之后,又将铜鼓当做供桌摆放祭品。在“开控”(水族的一种丧仪)活动中,还要击铜鼓以伴。水族人认为,生时与铜鼓终生相伴,死后亦必安然离去,后人才会吉祥发达。 水族人民酷爱铜鼓,认为失去铜鼓就是对祖先的玷污,丢掉铜鼓就意味着丢掉家业的精华,被夺去铜鼓就意谓被夺去欢乐与幸福,否定了铜鼓就是否定了古老的传统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也正是由于这种思想意识的存在,才使得铜鼓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如今仍得以完整地保留。 

    无论从铜鼓的数量、工艺,铜鼓的文化内涵,以及铜鼓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来看,我们国家的云南应该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铜鼓发源地。

上一篇:云南为什么“一村分两国”
下一篇:鬼城地府丰都之谜

热门推荐

精彩推荐


站点地图|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或由网友自行发布,我们对此不负任何责任,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2017-2021 奇闻街 版权所有 |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