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民族就是居住在毗邻国家的同一民族。国家的疆界与民族的分布地域是不一致的。有位哲人说过:“没有一条国家的分界线是与民族的自然分界线,即语言的分界线相吻合的。在现今世界上,同一民族生活在若干国家的现象相当普遍。当前国际上的热点问题,如科索沃、中突、阿富汗内战等,都与跨境民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云南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个独特的地区,这不仅由于它和越南、老挝、缅甸三个国家接壤,还在于全省有二十六个民族,其中二十个是跨境民族,即壮、俸、布依、苗、瑶、彝、白、哈尼、景颇、僳僳、拉枯、怒、阿昌、独龙、藏、回、佤、布朗、德昂、汉等民族。此外,在我国尚未被确认为单一民族的克木人也跨境而居。云南省少数民族和跨境民族的数目均居于全国首位,因而被认为是进行民族研究的“活的化石”地区。
许多在内地已经消失了的古老文化,在云南各民族中仍可以找到踪迹。 麦窝是云南西部边陲的一个景颇族村寨,离中缅边界线有几百米远。村寨前面的山坡上翠竹丛丛,有一条小河缓缓流过,这条小河也是这一地段中缅两国的界河。在这里,境内境外联姻的现象比较普遍,所以,麦窝寨几乎家家在缅甸有亲戚。 “一村分两国”是云南边境特殊的跨境民族现象,稍不留神就出了国。云南省国境线长四千零六十公里,多以山脉、河流作为与邻国边界。其间条通往境外的大路,还有数不清的小道与邻国相连,国境线两侧,鸡犬之声相闻,跨境民族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马叭上寨是一个在一般地图上找不到的瑶族村寨,近年来却引起不少人的兴趣0 1992年中国和老挝两国勘定边界时,国界线不偏不倚,正好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马叭上寨李民忠的家中穿过,将其一分为二,一半属于中国,一半属于老挝。此事传出后,李忠民收到数千封全国各地的来倍,并有上千人次亲临实地观看。
李民忠那座闻名的那座闻名的“国界房”,由二儿子李二居住。前往李二家的道路,要从老挝的领土地上穿过。李二家的火塘、厨房安排在老挝一侧,客厅、卧室等位于中国侧,全家在老挝做饭,在中国就餐。室内的中柱,成为一根特殊的“界桩”o马叭上寨共有二十九尸瑶族人家,一百五十余人,属中国籍。距此不远有一马叭下寨,1992年勘界时划归老挝,原来的同胞兄弟从此变成了外国亲戚。 像李二这种“一家分两国”的情况比较少见,但云南边境两侧全是跨境民族居住。有些地方甚至是“一村分两国”,即两国的居民生活在同一个村寨之内,因此,几乎所有云南边境一线的村寨都和境外有亲戚关系。边境地区的居民出国很方便不需要护照和签证,通常只进行简单的登记,有时不任何手续即可出入境。
除了刚才说的麦窝,云南还有很多跨境的村寨。在云南省麻栗坡县的马崩新街街头,竖着一块石碑,上面简单地记述着这条中越边民互市街的由来和发展。马崩距中越边界线两公里,过去是一个小村子D一条几t米长的泥泞小道两边建有几卜座低矮的草房,还有些用木板搭建的棚子,作为中越两国边民交易的场所。边境两边多为苗族居住,每逢赶街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互市若是两困的苗族边民,苗语也成了交易中的通用语青。 由于居住毗邻,语言相通,各国跨境民族之问的往来相当频繁,边民互市是跨境民族经常性的交往手段。边境集市是在跨境民族的不断往来中形成的.多位于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地区,参与互市的边民火’多居住在集市附近十多公里的范围内。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仅有交易简单用品的场所,没有固定的市场设施。当地人称这种地方为“草皮街”或“露水街”o还有一些边远山区。无法形成集市,通常有外国小贩前往出售商品,或边民采取走村串寨的方式进行物物交换。 互市的内容多为日用品,如简单的生产工具和油、盐、香烟等生活必需而自己无法生产的商品。在互市交易中,边境相邻两国的货币可以同时使用,边境集市上还有人专门经营货币兑换生意。由于人民币币值稳定,信誉良好,因而成为边境地区的流通货币。 云南跨境民族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即同一民族墓本上居住在一个区域之内,间有其他民族杂居其问。
各民族的语言都不相同,大多是以区域内人口占多数民族的语言作为交往中的通用语言。比如在怒扛地区,傈僳族是当地的主体民族,各跨境民族在交往中皆使用傈傈语,因而傈傈语也被称为“怒江峡谷的英语”o而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境内外的哈尼族、瑶族、拉祜族、克木人等,在交往中多使用傣语。云南边境一线的民族,往往会说毗邻居住的各民族的语言,尤其通晓在当地为多数民族的语言。 一些边远地区基督教发展快,是由跨境民族从境外传人的。站在澜沧江边的山坡上,远远地可以看见斑利拉枯族村。村中一座高大的建筑十分显眼,走近一看才知道是教堂。斑利村属澜沧县,村民信奉基督教,但教堂并未采用西式,而是傣族的干栏式建筑,即人们通常所说的高脚屋。 基督教是从境外传人的。当地拉枯族有许多亲戚在缅甸,双方往来频繁,境外的基督教也就传来了,圣诞节也是境内外的拉祜族一起过。斑利村有二百五十户,其中只有两户汉族,是当地的“少数民族”。全村一千七百多入,已有五百多位男女受过洗礼。青年人人教以后。结婚时在教堂举行婚礼。 越是山高人稀的地方,跨境民族的服饰越色彩艳丽,因为他们希望引入注意,与人交流除了宗教活动以外,各种节庆活动也是跨境民族维系共同情感的桥梁。云南跨境民族大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如苗族“花山节”、景颇族“目脑纵戈”、傣族“泼水节”等等。节日的各种活动不仅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也是青年男女表现自我、谈情说爱的大好机会。所以,在节庆活动期间,邻近的男女老幼都会参加。他们载歌载舞,通宵达旦,有时各种活动要连续进行七八天之久。 宗教祭祀的生老病死礼仪等方面的聚会,气氛显得庄严神圣,但同时也 具有欢快和逍遣的特性。只要能够相聚,改变单调的日常生活环境,哪怕是 举行葬礼,仍然可以看到隆重的仪式和欢快的场面。人们表现出的激情,既 有为死者的悲哀,也有为生者相聚的欢愉。 跨境民族的生活环境条件较差,山村大多人口稀少,有些仅有几户人家, 耕种的田地又多在山密林之中。
人们在单调的劳作和生活中,最希望与外界 接触,见到可以与之倾谈的伙伴。五彩斑斓的服饰便是一种很好的标志和媒 介,以此引起别人的注意,在很远的地方就能彼此看见对方,进而相识交往, 相互得到简单却心满意堤啪慰煮%1星云南跨境民族中,越是山高人稀的地 方,服饰越色彩鲜艳。从逸个意义上讲,跨境民族的艳丽服饰,是渴望与他人 进行情感交流心理的一种外在体现。 云南省和邻近的南亚、东南亚国家之所以形成众多民族跨境而居的状 况,是由其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决定的D从自然地理上看,云南和中 南半岛可以被视为一个地理区域。云南与西藏、缅甸、印度的结合部,同属印 度与欧亚两大板块相碰撞的边缘地带。红河、湄公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 等著名江河的上游均位于这一区域。在南流注人海洋的过程中。
形成一个 庞大的扇子骨形的水系网络。 从人文地理上看,自甘肃、青海向南经过四川西部、西藏东南部、印度东 北部、到云南西部以及中南半岛北部这一狭长地带,被人类学家称之为”民族 走廊’’o诸多河谷地带既是从大陆走向海洋的走廊,又是民族迁徙流动的通 道。多数古代民族从高原沿着河谷迁往低地地区,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定居下 来。从民族迁徙的角度看。移民进入云南和中南半岛这一区域后。大多就 地留居。因而可以说,这一区域是古代人类繁衍和迁徙的中心,也是众多民 族活动的舞台。 从历史上看,移民与人类的历史是同时开始的。从古代时期直到近现代。不少民族都在不停地自北向南移动,其中部分越过了现在的国界,定居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印度等国,成为跨境民族。古代移民的方向与高山峡谷及其中河流的走向大体一致,所以,这些国家的许多民族与中国西南尤其是云南各民族之间大都存在渊源关系,从而也就形成了人们今天所说的共源文化和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