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指在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成阳郊外的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北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击秦军的军队领袖项羽和刘邦。这次宴会对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产生重要影响,被认为是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的关键性事件。后人也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
项羽,名籍,字羽,通常被称做项羽,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刘邦,即汉高祖。出身平民阶级,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所以又称其为沛公。秦亡后被封为汉王。他对汉民族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秦朝末期,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队,刘邦兵力虽不及项羽,但刘邦先破咸阳,项羽勃然大怒,派英布击函谷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
一场恶战在即。刘邦从项羽的叔父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惊讶无比,刘邦两手恭恭敬敬地给项伯捧上一杯酒,祝项伯身体健康长寿,并约为亲家,刘邦的感情拉拢,说服了项伯,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谢项羽。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了刘邦。
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只好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羽命赐猪腿后,又问能再饮酒吗,樊哙说,臣死且不避,一杯酒还有什么值得推辞的。樊哙还乘机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项羽无言以对,刘邦乘机一走了之。刘邦部下张良入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饮酒,无法前来道别,现向大王献上白璧一双,并向大将军范增献上玉斗一双。无奈的项羽收下了白璧,气得范增拔剑将玉斗撞碎并大骂项羽。
鸿门宴本是家喻户晓的故事,情节富有传奇性,但它同时也留下一个千古未解之谜,后人为此而议论纷纷。有人说,既然是鸿门之宴,便是不同于寻常的宴会。沛公的一举一动,无不在范增等人的监视下,何况还要招樊哙同出。樊哙闯进时,完全怀有敌意,这时却紧随沛公而出,五尺之童,也会疑忌的。《史记》先说“脱身独骑”,那么,是独自骑马的,之后又说与四人步走,究竟是骑马还是步走,还是先骑马而后步走?也叙述得不清楚。
梁玉绳《史记志疑》则这样说:“若论禁卫诃讯,则彼尚不能御樊哙之人,乌能止沛公之出乎?”意思是说,樊哙是一员猛将,无人能敌也。有人马上反对,樊哙虽猛但与项王相比,却是不足一提,何况樊哙闯军营时,沛公尚在项王牢笼之中,这时却是两人提剑而出,实在说不过去。
也有人说,很可能是项王本无杀沛公之心,因为范增的怂恿,才动了杀心。可是后来与沛公一见,便马上冰释前嫌了。如果项羽真有杀沛公之心,哪怕是一百个樊哙,也是没有用的。如果项王一定要杀沛公,范增示意时,就可将他杀了,何必等到沛公逃走后才后悔没有杀他?不管怎样,项羽终是没杀刘邦,并且再也没机会杀他了。还有人说,正是项羽那种优柔寡断的性格,让他最终没有办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