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盘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发明,是由早在春秋时期便被普遍使用的筹算逐渐演变而来的。珠算最早见于文献《数术记遗》一书,可见汉代已出现用珠子计算的珠算方法及理论。
“算盘”一词最早出现在《谢察微算经》中。至元代,算盘的使用已十分流行。宋元之际的刘因就写有《算盘》诗。明代有关“算盘”的记载更多,如《瀛涯胜览》、《九章详注比类算法大全》等。
明初时,中国算盘流传到日本,其后又流传到俄国,又从俄国传至西欧各国,对近代文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5世纪中叶,《鲁班木经》中有制造算盘的规格。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算盘材料有木、竹、铜、铁、玉、景泰蓝、象牙、骨等等。小的算盘可以藏入口袋,大的算盘需要人抬。
又有人说,关于算盘的来历,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据说我国当时就有了“算板”。古人把10个算珠串成一组,一组组排列好,放入框内,然后迅速拨动算珠进行计算。东汉末年,徐岳在《数术记遗》中记载,他的老师刘洪访问隐士天目先生时,天目先生解释了14种计算方法,其中一种就是珠算,采用的计算工具很接近现代的算盘。这种算盘每位有5颗可动的算珠,上面1颗相当于“5”,下面4颗每颗当做“l”。
也有人说,算盘和算数是黄帝手下一名叫隶首的人发明创造的。黄帝统一部落后,先民们整天打鱼狩猎,制衣冠.造舟车,生产蒸蒸日上。物质越来越多,算账、管账成为每家每户每个人经常碰到的事。最初是用结绳记事、刻木为号的办法,处理日常算账问题。一次,狩猎能手于则,交回7只山羊,保管猎物的石头只承认交回1只,于则一查实物,正好还是7只。为什么石头只记了1只呢?原来石头把7听成1,在草绳上只打了一个结。又有一次,黄帝的孙女黑英替嫘祖领了9张虎皮,石头在草绳上只打了6个结,短少了3张。所以出出进进的实物数目越来越乱,虚报冒领的事也经常发生,黄帝为此事大为恼火。
一天,黄帝宫里的隶首上山采野果,发现一树熟透的山桃。一数,正好20个。他想:这十个桃核好比10张虎皮,另十个桃核好比10张山羊皮。今后,谁交回多少猎物,就发给他们多少山桃核。黄帝想了想觉得很有道理,就命隶首管理宫里的一切财物账目。隶首命人采集了各种野果,分开类别。比如,栗子果代表野猪;山桃果代表飞禽……谁料,好景不长。各种野果存放时间一长,全都变色腐烂了,一时分不清各种野果的颜色,账目全混乱了。后来,他又想出了用石片代替野果的办法,并且用绳子将打了孔的石片穿起来。每穿够十个数或一百个数,中间穿一个不同颜色的石片。这样清算起来就省事多了。随着生产不断向前发展,获得的各种猎物越来越多,不能老用穿石片来记账目。可是,隶首好像再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了。
后来,隶首遇到了风后,风后是指南车创始人之一。他对隶苜说:“我看今后记账、算账不要再用那么多的石片。只用100个石片,就可顶十万八千数,”风后接着说,“每满10个,就往前进位,还应画个记号。比如,十个数后边画个圈;100个数后边画两个圈;1000个数后边画三个圈;10000个数后边画四个圈,这就叫个、十、百、千、万。”
隶首明白了进位道理后,回家做了一个大泥盘子,把人们从龟肚子挖出来的白色珍珠捡回来,给每颗珍珠上边打个眼。每10颗一穿,穿成100个数的“算盘”。然后在上边写清位数;如十位、百位、千位、万位。从此,记账、算账再也用不着那么多的石片了。
中华民族当代“计算机”前身——算盘,5000年前就这样诞生了。随着时代不断前进,算盘不断得到改进,成为今天的“珠算”。特别是在民间,当初识字的人不多,但是,只要懂得了算盘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规程,人人都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