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也称高句丽,是古代中国东北的古老民族。隋文帝杨坚代周称帝时,高丽曾遣使奉贺,文帝授其王为“大将军”,又改封为“高丽王”。
隋炀帝即位后,要求高丽王高元尽快来朝见他,但多次征召,高元都未到,这便惹怒了隋炀帝,于是隋朝便开始征伐高丽。裴矩说,高丽之地,在汉代时本为汉之三郡,西晋时也为中土,征伐高丽只是收复故土。这更使炀帝师出有名了。
为征伐高丽,炀帝征调“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以便运送军粮、军械;在涿郡置临朔宫,作为出兵征伐的总部;在河南、江淮造戎车五万辆,在东莱海口造船三万艘。船匠被迫终日泡在水下作业,腰部以下腐烂生蛆,死者十有三四。公元611年,炀帝驾临涿郡临朔宫。次年二月,炀帝下令出兵,水陆并进,其中陆军一百多万人,号称二百万,令左右各十二军分为二十四路,日进四十里,前军先发,后军继选,经过四十天,才尽出涿郡城。旌旗相望,鼓角相闻,绵延九百六十里。水军由大将军来护儿统率,从东莱海口出发,浮海行进,直指平壤,舳舻相连数百里。
炀帝性喜游玩,他把征伐高丽也当成了一次大规模的游玩。岂知高丽军民据城固守,拼死抵抗,炀帝督率的大军围攻辽东城,久攻不克;来护儿所卒水军攻打平壤,遭遇伏击惨败;另一支由宇文述所率领的陆军三十万人渡鸭绿江攻打平壤,大败溃逃,回到辽东城只剩了两千七百人,最后炀帝乘龙舟返回洛阳,第一次征伐高丽宣告失败。
公元613年,隋炀帝再次东征,征发全国之兵集中在涿郡,又招募各地勇士从军,号称“骁果”。隋军攻打辽东城、平壤城,高丽军依然据城固守,隋军久攻不下。此时山东、河北农民起义接连爆发,而在河南黎阳仓督运粮草的杨素之子礼部尚书杨玄感又发动兵变,率军攻打洛阳,直抵洛阳城下。正在督军进攻辽东城的炀帝得知消息,连夜撤兵,军用器物,尽数丢弃。回到洛阳后,他以惩治杨(玄感)党为名,杀了三万人,流放了六千人,杨玄感曾开仓放粮,凡是来杨玄感这取米的百姓,均被坑杀了。
公元614年,隋炀帝诏令天下之兵,百道俱进,会于涿郡,他自己也亲抵涿郡。七月,进驻辽西怀远镇。这时的高丽因连年战争,困顿异常,无力再战,国王高元遂遣使求和。隋炀帝面对各地农民起义进行的如火如茶而隋朝的各路兵卒却不能如期到达的不利局面,也就借此收兵,返回洛阳。三打高丽是促使隋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人不禁要问,隋朝三征高丽为何会无功而返呢?有人说,兵不在多,在于精。将不在广,在于明。隋朝三征高丽,每次动辄大军数十万,甚至百万,却屡次失败,很有可能是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的:1.统帅决策失误,战场上战机稍纵即逝,隋炀帝确实不是一个好的军队统帅,把握不了战场上的瞬息万变的局势,既想平高丽,又想招降高丽,注定了浪费军机。2.后勤方面吃紧,给养不足,劳师远征,隋炀帝一征高丽,总计征兵113.38万人。运者倍之,约226.76万人。3.内部不稳。远征期间国内发生了杨玄感叛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4.当时高丽是很强的,可以说是朝鲜历史上相当强盛的一个时代。而且当时高丽的战略也很对头,就是坚壁清野,固守坚城。
也有人说,那是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所以国民厌战。当时隋军的兵力虽然强大,但是科技不发达,长途跋涉后的兵力明显下降,加上隋炀帝没有考虑辽东地区的气候等因素,结果导致三十万水陆大军无功而返,而且“死者十有八九”,损失惨重。
还有人说,隋朝的时候,隋炀帝三征高丽无功而返,说明隋炀帝无能;但是,唐太宗征高丽也是无功而返,他的武功赫赫有名,为何征高丽的下场和隋炀帝相同呢?可能主要是因为高丽那个地方太冷,交通不便。唐高宗时,一开始打高丽也多次失败,曾派唐朝的名将苏定方带领猛将契宓何力多次征讨,以苏定方之能耐,虽然把高丽军打败了无数次,但最终都因为天寒路远而未将高丽彻底征服。虽然唐最终还是将高丽给灭了,但那并不是唐高宗的功劳,而是武则天的功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