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街(手机版)
首页 > 奇闻异事

司母戊鼎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作者:奇闻街  来源:网络转载  阅读:881
    司母戊鼎是商代后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由王室所铸,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郊出土,因鼎身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此鼎的国博文字牌名是“后母戊鼎”。后母戊大方鼎出土后,因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未成功,又担心日本人的掠夺,便把鼎埋了起来。直到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才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

    后母戊鼎是迄今为止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鼎重875千克,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因鼎大得可以做马槽,又俗称“马槽鼎”。

    中国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质的鼎,在商朝和西周时期达到了高峰,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用于祭祀的容器的制作,盛行一时;在当时,鼎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地和祖先的“神器”。所谓“藏礼于器”,青铜鼎作为重要是礼器成为了祭器,用以祭天祀祖,缅怀先祖功绩。而古代人相信灵魂不死.所以贵族死后又常常用鼎来随葬。

    后母戊鼎是我国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很显然,这么巨大的鼎,并非是出于实用的需要而制作的。那么,当时的人们是在什么观念的支配下来制作这一器物的呢,它又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呢?据学者称之所以称此鼎为“后母戊鼎”,是因为其内壁铸有“后母戊”三个铭文,那么这三个铭文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第一种说法是,“母戊”为墓主人的庙号。“司”读“祀”,即祭祀的意思。认为这三个铭文表示该鼎为祭祀“母戊”而做,母戊是商王文丁之母的庙号,该鼎即为商王文丁所铸,是用来祭祀其母的。

    商的人名以天干地支为自己的称号,这样,在不同的时期会发现相同称号的人。甲骨文中提到过,配偶为“戊”的,共有4位商王。他们分别是大丁、武丁、祖甲、武乙。大丁的时代,不在殷墟的12位商王之内,而武乙属于殷墟三期,后母戊鼎与这个时期的器物外形不吻合,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武丁和祖甲了。

    第二种说法将“司”字改释为“后”字。“后”在这里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即她生前乃商王之“后”,并且新说认为“母戊”并不是商王文丁之母,而应指商王祖庚或祖甲之母。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一个王后,史载她主持祭祀、打猎、英勇善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赫赫有名的女将军。考古学家在妇好墓中发现了司母辛鼎,而通过对比发现司母辛鼎的形制、纹饰和铭文的风格均和后母戊鼎一致,两鼎之间的合金配比情况也极其相似,这就有力地证明后母戊鼎确属殷墟时期。这也帮助我们断定后母戊的“戊”应该就是武丁的另外一个王后“戊”,此鼎乃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而做的祭器,祭祀的时候,祭祀者把铭文和纹饰完整的一面朝向祭祀的牌位,把器物的背面对着自己。这种纹饰大多为饕餮纹,它是阴间和阳界沟通的使者,也有专家认为,这种狰狞的餮餮就是早期的龙,是龙的一种变体。在烟雾缭绕之中,龙会把祭祀的信息带到天上。祭祀之后随葬于其母之墓中。

    但令人奇怪的是,同为武丁的王后,后母戊鼎的体积几乎是司母辛鼎的2倍,重量则是它的6倍。不久,考古人员在当年后母戊鼎出土的下方,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甲”字形状的大墓,在殷墟王陵区中共有大墓11座,这些大墓很可能都是商王的墓葬。“戊”的墓葬规格是仅次于商王的。而武丁的另一位王后——女将军妇好,她的墓葬并没有进入王陵区。在12位商王中,每一位商王通常都有十几个妻子,为什么仅仅是武丁的王后“戊”的墓葬有如此高的规格呢?这成为了历史留给我们的另一个谜。

上一篇:中国猿人化石下落之谜
下一篇:龟山汉墓的迷雾

热门推荐

精彩推荐


站点地图|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或由网友自行发布,我们对此不负任何责任,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2017-2021 奇闻街 版权所有 |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