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沙漠灌溉方式——坎儿井之谜
驱车走在新疆的吐鲁番盆地与哈密盆地,你会看到平坦的黄褐色的戈壁滩上排列着一连串的土包,土包的形状像坟墓一样,大多不过一人高,隔二三十米就有一个,一串土包大致成一直线,两端望不到尽头。在神秘的土包下,蕴藏着一个秘密,这就是被世人称为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之的“坎儿井”。
在这些土包的下面,有一条常年川流不息的小河,小河的河道是一条人工挖掘的地下水渠,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个竖直的土井打通水渠上的地层,而这些土井的井口,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土包。
谁也说不清坎儿井是从何时何地开始出现的。在新疆维吾尔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年轻的牧羊人为了寻找水源,用手挖出了水井,从此代代相传。
也有人说,新疆的坎儿井是从波斯(今伊朗)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而传到了各地的。坎儿井在中东、中亚及北非干旱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有,尤其是伊朗中部的高原地带,那里有成千上万眼坎儿井点缀着沙漠里的绿洲。据说,伊朗的坎儿井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位于丝绸之路的中心、古代东西文化交汇之处的新疆,很有可能接受了西方传来的引水方法,从而开凿了第一条坎儿井。
但是仍然有不少学者坚持认为坎儿井是中国中原地区首先发明的。其后随着向西域的扩张而传入了新疆。公元前109年,陕西大荔县曾经开挖了一条“龙首渠”,将洛河水从地下引至下游的大荔平原灌溉。有人说“龙首渠”就是坎儿井的前身,后由中原派到西域屯田守边的汉族军民带到了新疆。然而坎儿井毕竟更加复杂,它所引用的是埋藏在地下深处的地下水。
地下水渠里的水是从地下含水层中引出来的地下水,当山上的白雪融化以后,清泉会向盆地汩汩地流下,由于这里的山地大多为裸露的岩石,所以山上的融雪水很快聚流成河,向山下的盆地流去。然而好景不长,融雪水流到山下后又遇到了由粗砂和砾石组成的戈壁滩,水流迅速地渗入了地下,很多河流到了这里就消失了。消失了的融雪水全部汇入了地下潜水层。它们顺着缓缓倾斜的地下水渠自然流淌,一直流到地下水渠钻出地表的地方才“喷涌而出”。此后,地下水渠变成了地上水渠。引流而出的地下水或者顺着人工修筑的渠沟疾奔,或者滞留在人工艺建的池塘里。不论怎样,深埋于远方地下的地下水,终于躲过了烈日的蒸烤和风沙的纠缠,清清冽冽地流进了田地、果园和居民的生活区。
吐鲁番和哈密地区是一个盆地,光秃秃的戈壁在白天被太阳晒着的时候温度升高得很快,由于盆地太低,所以热空气不容易疏散出去,再加上盆地与山地的高差太大,气流下沉时形成了干热的“焚风”,这些都使盆地如同一个巨大的火炉。盆地西边和北边的高山,平均高度在三千五百米到四千米之间,其中博格达峰高达五千四百四十五米,这些山脉终年被白雪覆盖,它们的高度足以挡住从北边吹来的夹带着水汽的气流。湿润的气流在翻越高山的北坡时水汽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的逐渐降低冷凝成云,形成降雨。当它们到达高山的南坡时气势锐减,而它们降人山间盆地时,又会遇到盆地中蒸蒸而上的热气流。两股气流相遇很难形成雨滴(因为水汽遇冷才会凝结致雨),吐哈盆地内的雨水往往只有寥寥几滴。与此同时,盆地南边又只有山脉和沙漠,没有水汽来源。所以,吐哈盆地的降水是极其稀少的,在1968年,吐鲁番盆地全年降水才二点九毫米!
但是,吐哈地区的炎热和干旱非但没有熄灭人们生存下去的勇气,反而激起了人们想方设法生活在这里的愿望。水是生命之源,有了水,人们就可以在盆地中心土壤颗粒最细的地方种植庄稼和作物,在吐哈地区,无论你进入哪一片绿洲,你都会恍如进入了人间的仙境:高大葱绿的柽柳和杨树坚挺着粗壮的身躯,田畦纵横交错,鸟声啾啾,田埂上闭坐着九十岁的维吾尔老人和陪伴他的小白羊,凉风习习吹来丝丝潮气……
吐哈盆地的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在与严酷的自然环境作斗争、求生存的过程中之所以选择了坎儿井,不仅是因为它能够躲避日晒风吹对流水的侵蚀,更是因为它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惟一能够普遍施工的水利工程。农闲时节,只需三五个人,带着镢头、刨锤、辘轳和土筐等工具就可以开挖了。一条坎儿井可以断断续续挖上好几年,挖好的坎儿井还要定时检查和维护。这虽然是一项极度耗费人工的活儿,而且也很危险,但是在机器生产不发达的年代,掏挖坎儿井才是人们胜任得起的工作。随着农业社会生活的展开,掏挖坎儿井、修护坎儿井、耕地、收割、坎儿井水的分配和管理……纷纷规定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节奏,坎儿井因此成为了当地文化的一部分。吐哈盆地的农村就曾有过把坎儿井当作女儿嫁妆的习俗。
在近代,提倡和推广坎儿井最有力和最有成效的人是林则徐。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则徐被派到伊犁戍边。当他走到距离吐鲁番约四十里的地方时看到了坎儿井,他十分惊讶于这种奇巧的引水工程,曾经在内地兴办过太湖水利、江浙海塘、江汉堤工和两次黄河修防的林则徐,一眼就看出了这种水利工程在边疆地区的重要性,所以大力推广。在林则徐到新疆办水利之前,坎儿井仅限于吐鲁番,而且只有三十余处,经林则徐的推广之后,新疆的其他地方又增开了六十多处。
坎儿井的好处自然不必再提,正如朴素的东西都有其落后的一面一样。它的缺点也有不少:由于坎儿井引用的地下水是冰雪融水。所以它的水量在春季是最少的,而秋冬两季却是最大的(地下水的、储水量相较于地面水来说有滞后性),这与当地农业上春忙冬闲的节律不相称。坎儿井的修护完全靠人力,既危险又辛苦;随着年轻人对工作的选择目标越来越多,就越来越少有年轻人愿意再去干这种活儿,挖坎儿井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危险。
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吐哈盆地到处都有坎儿井断流、干涸、和废弃的景象,人们不仅开始怀疑,这一古老的水利技术是否还有生存下去的意义和使用价值呢?在新疆干旱的地方,除了坎儿井,还有没有更好的灌溉方法呢?当代的新疆人真的要好好考虑这些问题了。
评论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