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街(手机版)
首页 > 奇闻异事

包拯有没有当过宰相

作者:奇闻街  来源:网络转载  阅读:956
    包拯,汉族,北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进士。历任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包拯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

    包拯有没有当过宰相呢?有人说,包拯曾被人称为相爷,相爷其实就是宰相、丞相,在宋朝时出现的官吏名称,相当于国务院总理的级别。也就是说,包拯是当过宰相的。


    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任天长知县,颇有政绩。任朝满后,调任知端州。回京任监察御史里行,又改监察御史,为“言事官”,对处事不当、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进行弹劾。为惩治贪官,庆历四年(1044年),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赃吏》,认为清廉是人们的表率,而天赃则是“民贼”。包拯七次上书弹劾江西转运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蝎”,残害百姓。并严厉批评宋廷的任官制度。之后,包拯曾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审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诈骗案,震动朝野。

    嘉祐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权知开封府,他于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嘉祐三年六月离任,前后只有一年多。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他却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及时惩办刁民。

    由于包拯在开封府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敢于碰硬,贵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老百姓们都知道包拯之名,亲切地称呼他为“包特制”。开封府广泛流传着这样的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用阎罗比喻包拯的铁面无私。嘉祐六年(1061年),包拯官至宰相。人称“包相爷”。

    但是,也有人说,包拯从没真正当过宰相。传统戏中,包公经常被称为“包相爷”,这只不过是人们对他的敬称而已,其实包拯从来都没有做过宰相。

    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联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从宰相制度的兴废看,其起源甚早,而且复杂多变。其演变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萌芽期、创立期、鼎盛期、调整期、衰落期。

    宋朝处于宰相制度的调整期,正副宰相同设,多相并行,编制也不固定。很明显,“多相并行”的目的在于分散相权。北宋前期,中书门下的长官为正宰相,副宰相称“参知政事”。后来参知政事与正宰相基本无差别,使正宰相事权更为分散。宋太宗后,一相四参或二相二参是常事。但宰相制度无论怎样调整,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都无法得到彻底解决。因此,在宋朝,文武百官的心目中,宰相之职近于鸡肋,食之无味旦有些危险,弃之却心有不甘。

    也有人说,虽然包拯没有当过宰相,但他的权力与宰相相当。嘉祐六年,包拯官至枢密副使,而不是宰相。很显然,包拯担任过的最高行政职务是枢密副使,也就是枢密院的副长官。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因此,虽然包拯没有担任过宰相职务,但其担任的枢密副使也可称为副宰相级别的官职,被后人称为“包相爷”也不算错。

    还有人说,包拯从来没有做过宰相,也没有什么权威无边的“铜铡”。他最大的官职是做到御史中丞和三司使,最后升为礼部侍郎,死后追为礼部尚书。他的长相也不是什么黑脸,倒是和他同朝为官的侍御史赵扩,因其“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也许是编戏人把赵扩的“铁面”挪给包拯了。还应指出,包拯是位“清官”,但和他同时代的也先后做过御史和开封知府的吴奎、赵扩、唐介、庞籍、欧阳修等人,虽然政绩也都不比包拯差。不知为什么独有这位被欧阳修称为“天姿峭直,然素少学问,朝廷事体,或有不思”的包拯,从宋元至今在戏剧舞台乃至民间,却大显威风,经久不衰,流传千年。于是,成了千古之谜。

上一篇:为何很多人不喜欢蔻凖
下一篇:秦桧私通金国之谜

热门推荐

精彩推荐


站点地图|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或由网友自行发布,我们对此不负任何责任,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2017-2021 奇闻街 版权所有 |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