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字子房,汉族,传为汉初城父(今河南宝丰东)人。为汉高祖刘邦的谋臣,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汉初三杰”之一。
俗话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汉朝的开国功臣多数遭遇刘邦的暗算,下场的悲惨程度和其功劳成正比,功劳越大,下场越悲惨。如淮阴侯韩信,才能卓越,战功累累,最后却落了个被夷灭宗族的下场。然而,汉朝的开国功臣中却有一人例外,此人就是张良。自始至终,张良都深得刘邦的信任,以至于张良死后还获得了文成侯的谥号,张良的儿子张不疑也袭封为侯。
有道是“伴君如伴虎”,刘邦的疑心极大,张良陪伴皇帝左右还能够自保,这确实是一大奇迹!张良为何能在危机重重的宫廷斗争中得以善终,也成为一个千古之谜。原来,和其他人截然不同的是,张良懂得急流勇退。在封侯之初,张良便向刘邦表示,从此以后想学习“辟谷”、“轻身”之术,抛弃人间世事,不食人间烟火,以求修道成仙。此后,张良便不再过问政事。“辟谷”就是不吃饭。刘邦的夫人吕后当年就很不理解张良的行为,劝张良说:“人生那么短暂,你何苦自找罪受呢?”
以张良的智慧,他早就总结出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明白这样的历史规律:历代君王在创业打江山的时候,正是用人之际,他会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人才在此时会得到尊重和重视,君王可以和臣下一道同甘苦共患难去打天下。然而,一旦功成名就,君主们却不能和功臣们一同分享胜利的成果,他会认为,昔日的功臣“功高盖主”,会威胁到他的王位。所以,功成名就之后,张良见好就收,倒也不失为明智之举!也正是这种超脱之举,才使得张良与众不同地获得善始善终的结局。
也有人说,张良之所以能够善终,并不是他不想继续当官,而是身体实在不行。也正是因为他虚弱的身体救了他的命。张良素来体弱多病,自从汉高祖入都关中,天下初定,他的身体便一日不如一日。于是,他只得回家养病。
当然,后来张良没有政绩也是一方面的原因。《史记》、《汉书》记载,张良后期确无功绩。因为在论功行封时,汉高祖刘邦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辞让,谦请封始与刘邦相遇的留地,刘邦同意了,故称张良为留侯。张良辞封的理由是:他因体弱多病,后来并无功绩,所以沦为布衣,布衣得封万户、位列侯,应该满足。
因为体弱,加上没有政绩,更重要的是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也不需要张良了。所以他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到了“帝者宾”的地位,后来退隐山林。因为山林的空气新鲜,竟然让他的身体慢慢地变好了,最后竟然得以善终,老死在山林,真可谓是因祸得福。
还有人说,是智商、情商帮张良获得了善终。一个关于黄石老人的传说,就是他的智商和情商明显高于韩信和萧何的具体表现。张良和黄石老人的相遇如同一场事先策划的传奇故事:在张良默默无闻的时候,他经常在下邳一座破败的桥上孤独漫步。一天,张良意外地看见一个仙风道骨的老者。在暗淡的月光之下,那位老人如同变戏法一样拿出了一部书:“这是部奇书,掌握其要领,完全可以当帝王的老师。我料定你十年以后就会有大的发展。小伙子,好自为之吧。”最后,老人又补充道:十三年后,别忘了到济北见我,我就是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
从此,张良精研兵法,果然在十年之后找到了用武之地。刘邦为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他的文弱之躯可以抵得上千军万马,在刘邦的心目中无人可以替代。=黄石老人来无影去无踪,神出鬼没,除了张良之外没有第二个目击者。可是到最后,神话却来了个现实的结尾,张良假戏真做地弄来了一块黄石作为物证,以此证明自己从前所言句句为实。虽然这是张良缺乏自信的表现,但这块黄石却巧妙地补足了张良所编造的黄石老人传说的缺憾。这块石头的出现,为张良提供了物证,同时也帮张良完成了自我神化。面对天助的神人,凡夫俗子岂可嫉妒?因而,张良得以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