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街(手机版)
首页 > 奇闻异事

商鞅缘何结局悲惨

作者:奇闻街  来源:网络转载  阅读:587
    商鞅,汉族,卫国(今河南)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商鞅受到秦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其在秦执政二十余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六国之上。


    商鞅功在千古,却缘何结局这么悲惨?这事还得从头说起。秦朝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各大国。井田制的瓦解,以及土地私有制产生的赋税改革,也迟于关东各国很久。如鲁国“初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秦国的“初租禾”是在公元前408年,比鲁国落后186年。可是这时,秦国已使用铁农具,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这不仅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过程,而且还引起社会秩序的变动。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下令废除人殉的恶习。秦孝公在位时,商鞅自魏国入秦,秦孝公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

    商鞅在秦国二十余年,屡建奇功,声名卓著,但却时刻为守旧势力所嫉恨,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受损失,他们一直在暗中等待反扑的时机。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这就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身边以前遭到商鞅惩罚的亲信向惠文王进谗言:“大臣权势太重则国家危险,左右太亲近就会使自家性命危险。秦国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不谈大王之法,商君反为王,大王变成了臣子。”诬告商鞅谋反。惠文王听信了谗言,于是下令逮捕了商鞅,一代雄才就这样为变法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说明商鞅是死于守旧势力的嫉恨。

    但又有人说,商鞅之所以结局悲惨,完全是自己的性格造成的。因为不少人对商鞅过于美化,所以造成了今人的误解。其实,我们只要翻翻史书就会知道,商鞅其实是个刻薄寡恩的人,秦国人大都恨他,最后秦惠文王继位要拘捕他的时候,他狼狈逃窜,没人帮他,商鞅仓皇奔走至函谷关,当时天色已黑,商鞅往一客店投宿。当时的新法规定,凡投宿者必须出示凭证,店主向他索要凭证,商鞅没有,店主说:“商君早有明令,旅行游客必须带凭证人住,绝不能收留无证之人,违犯者与之同罪,是会斩首的,我不敢招待你住宿。”商鞅离开客店,仰天叹息:“唉!新法之害,竟到了这个地步。”古人称之为“做法自毙”。

    商鞅连夜直奔魏国,被魏国人拘囚献给秦国。他又趁机逃跑,回到商地,起兵造反失败,后被灭族。商鞅被处以车裂之刑,即是五马分尸,明人小说又编造了“百姓争啖其肉,须臾而尽”的场景。正是因为商鞅死前的一些表现,显得虎头蛇尾,所以让人怀疑他真的是“做法自毙”。如果他能够从容赴死,也许还能够流芳千古。

    但是,也有人不同意商鞅的“刻薄”说和“做法自毙”说。因为以商鞅的思维水平,不可能不知道推行严刑峻法,会给他自身带来不良后果。以当时秦国的士族派系的根基,可以说商鞅的死是必须的,惠文王也需要用商鞅的命来换取士族的支持。这里,就是说,商鞅虽变法成功,但他却成了封建王朝的牺牲品。这个结局,并不是商鞅自己能左右得了的。也许,在变法之前他便想到了后果。

    总的来说,商鞅的下场令人心痛,但也同样令人景仰。尽管商鞅已经逝去,但他给我们后继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的前程。要想实现国家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改革,与时俱进;要想改革成功,就必须像商鞅一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献身于光辉的改革事业;同时,也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献身精神,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上一篇:周公有无篡位
下一篇:张良善终之谜

热门推荐

精彩推荐


站点地图|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或由网友自行发布,我们对此不负任何责任,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2017-2021 奇闻街 版权所有 |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