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街(手机版)
首页 > 奇闻异事

刘墉并不是宰相,也不是罗锅

作者:奇闻街  来源:网络转载  阅读:824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清代书画家、政治家。山东省高密县逢戈庄人(原属诸城),祖籍江苏徐州丰县。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刘统勋子。官至内阁大学士,为官清廉。


    刘塘就是家喻户晓的“刘罗锅”,因为他为官“忠君、爱民、清廉”,深得百姓喜爱。有关他的事迹广为流传。于是,刘墉成了现代影视上清代大臣中“上镜率”最高的大臣之一(其他两位是和珅和纪晓岚)。他和大贪官和珅成了死对头和欢喜冤家,和珅在他面前总是显得笨手笨脚,经常弄巧成拙,想算计人反遭算计。乾隆皇帝对“刘罗锅”是又爱又恨,还有点无可奈何。这个人物寄托了中国老百姓的理想和愿望,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正义的化身,甚至连他的罗锅也让人不觉其丑,反成为他的标志性特征。其实,荧屏上的刘墉和历史上的刘墉并不完全吻合。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一下清代的取士、选官标准。在封建社会,选官向来是以“身、言、书、判”作为首要条件的。所谓身,即形体,需要五官端正,仪表堂堂,否则难立官威。所谓言,即口齿清楚,语言明晰,否则有碍治事。所谓书,即字要写得工整漂亮,利于上级看他的书面报告。所谓判,即思维敏捷,审判明断,不然便会误事害人。

    在这四条标准之中,“身”居首位,是最重要的。因为观瞻所系,不能不特别强调。刘墉系科甲出身,必在“身、言、书、判”四方面合格,方可顺利过关。因此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刘墉不会是“罗锅”。

    当然,“刘罗锅”的称号,也事出有因。话说乾隆有一天拿刘墉开涮,赐封刘墉叫“罗锅”,还提了一首诗:“人生残疾是前缘,口在胸膛耳垂肩。仰面难得见日月,侧身才可见青天。卧似心字缺三点,立如弯弓少一弦。死后装殓省棺椁,笼屉之内即长眠。”这是乾隆爷寒碜刘墉的,还要让刘墉还他一首诗。

    刘墉想:罗锅就罗锅吧,也不能跟皇帝顶啊,好歹从此每年可以多得两万两银子。因为清朝有惯例,凡是皇上赐封了名号的官员,吏部每年要给被赐封官员两万两银子。于是刘墉立刻提笔回了一首诗:“驼生脊背可存粮,人长驼背智谋广。文韬伴君定国策,武略戍边保安邦。臣虽不才知恩遇,承蒙万岁赐封赏。别看罗锅字不多,每年白得两万两。”

    实际上,这首诗是不是刘墉写的不得而知,但这“罗锅”却不是乾隆皇帝封的,而是嘉庆皇帝封的。嘉庆帝说的不是“罗锅”而是“驼子”。史书上记载,嘉庆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可见他确实有些驼背。不过,嘉庆时刘墉已经年届80岁,难免会驼背弯腰,这就很可以理解了。如果以此认定刘墉年轻时即为“罗锅”,那就不淮确了。

    再说宰相。宰相,是封建社会最大的官,是皇帝的助手,地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宰相的设立大约始于东周,以后的朝代都有宰相。但是到了明朝初年,因宰相胡惟庸权力过大,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一怒之下,朱元璋杀了胡惟庸,从此不再设宰相,将宰相的权力收归皇帝。

    清入关前就不设宰相,入关后清承明制,也不再设宰相一职。到清灭亡,都没有再设过宰相之职。清朝以内阁大学士代行宰相之职。内阁由三殿三阁组成,位置从高到低的排列是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每个殿阁设一个大学士为最高长官。后来,大学士渐渐失去了实权,也不起什么作用。雍正朝时,又设了军机处,总揽军国大计,内阁大学士从此变成了纯粹的荣誉称号、真正的摆设。既然清朝连宰相都没有,自然也就不可能有刘墉当宰相的事了。

上一篇:真实的李卫是如何为官的
下一篇:赵括替廉颇背黑锅了吗?

热门推荐

精彩推荐


站点地图|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或由网友自行发布,我们对此不负任何责任,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2017-2021 奇闻街 版权所有 | 广告合作